陳秀玲:新聞工作的「變變變」

人氣 111

【大紀元2020年06月05日訊】大學時代一次導修課,助教分享他對專業新聞工作者的思維和態度。

記者做訪問,被訪者未答問題前,很自然地想知道記者對該題目或名詞所知多少。

因此,記者常被問「Do you know …」。

有些記者覺得他的專業應是見多識廣的,就以點頭回應,讓對方解讀為「我懂」。

事實上,新聞工作者的崗位,正是為了解答社會大眾生活上許多的「不懂」。所以,助教說,回答「I don’t know. 」一點都不丟臉,因為記者不可能是所有事情的專家。

另一個更嚴肅的課題是,新聞專業十分嚴謹,必經重覆核實,才可發表新聞。在印刷媒體的年代,今日付印的新聞是明日歷史的紀錄,報錯了,只能更正,不能修改。

當年電視新聞若有「蝦碌」誤報,是死罪,要問責;誤報的記者也真想地上挖個洞,把頭塞進去。

但現實中誰都不完美,新聞工作者就必需具備認錯的勇氣和精神。

「I was wrong. 」這句話,並不丟臉。

十年前一次公務,在東南亞國家遇到一個由幾個華文媒體組成的記者團。原本約好早上八時集合出發,有記者遲到又沒有跟大家道歉。在我的標準是匪夷所思。

跟其中一位男生聊起來。

「我的年代記者不能遲到。遲到不解釋,不道歉,更不行。」我說。

「我們也不行。」男孩說。

「我們上班遲到要罰款,一分鐘一塊錢。」他補充。

我的天!

當年那個記者團沒有來自香港的媒體。但香港的新聞工作模式也在年月中蛻變。

電視新聞淡然對待「蝦碌」誤報。如直播進行中及時發現誤報,就由新聞主播讀出更正,已不向觀眾「致歉」了。

相信這是新聞行政的取態。

今非昔比。

這一年,看香港記者每天「馳騁」在戰場一樣的前線採訪新聞,不知當年積極有為的「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今何在?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新聞
一個老新聞工作者的覺悟
袁斌:黨媒洗白香港選舉結果漏洞百出惹人笑
【思想領袖】沃勒:中共的病毒宣傳操控世界
中美「信息戰」來臨 華文媒體何去何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