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劉鶴提後摩爾時代 北京造芯欲變道超車?

人氣 429

【大紀元2021年05月17日訊】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5月14日主持召開一場高級別的科技工作會議(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會議通稿顯示,此次會議還專題討論了「面向後摩爾時代的集成電路潛在顛覆性技術」。

眾所周知,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著名論述,當價格不變時,芯片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兩年(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會翻一倍。而這讓IC產業一直遵循至今的摩爾定律,近年效能顯示逐漸放緩,專家估計摩爾定律終將會迎來物理極限。若按戈登‧摩爾本人的預測,摩爾定律大約會在2020年前失準。

而今業界一般認為,矽基晶片2nm幾乎是極限了,之後晶片產業會進入後摩爾時代,即摩爾定律先發優勢或不再受用,後發者彎道超車機會已現。而在部分陸媒看來,後摩爾時代無疑是換新的賽道,不是彎道超車,是變道超車,原因是替代矽的新一代材料可以繞過現有技術演進的限制。

如現在很多官媒非官媒都在紮堆報導北大碳基芯片團隊。以人民網一篇報導為例,今年1月28日專訪北大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主任彭練矛,他表示,15年後碳芯片技術有望成為主流芯片技術。據介紹,碳基芯片的原材料是石墨烯晶圓,目前石墨烯材料的製造工藝是一種二維碳納米管。而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自媒體的科技報導也熱炒「北大碳基晶片可以繞開荷蘭光刻機實現換道超車」之類的內容。

但另一方面的觀點則指出,不僅僅是中國,多國都在研發碳管,美國多個科研團隊也都在研究碳納米管。其次,碳基芯片無需高端光刻機目前還沒有科學依據能給出肯定的答案。最重要的,科研要實現應用價值,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也就是碳基芯片商業前景不明朗,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還看不到龐大的市場需求驅動。

碳基芯片商業前景未明,摩爾定律卻「柳暗花明」。公開報導顯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曾認為摩爾定律至2018年便會走到盡頭,但後來預測大轉彎的原因,除了異質整合,另一個就是導入EUV(極紫外光刻)。

事實上,芯片材料變革也並非第一次,之前最先使用的新片材料是鍺,並不是矽。矽晶圓出現後,同樣使用光刻機。因此專業人士指出,碳基芯片時代,光刻機依然繼續它的使命。

沒有芯片就沒有今天的發達的信息時代。專業人士還表示,美國開創的矽芯片時代,時間已長達60餘年,至今仍是矽基芯片的天下,並且仍在持續,不是隨便說替代就可以替代的,更不是隨便說終結就可以終結的。

劉鶴今次會議,所謂討論了一個極為重要問題「後摩爾時代的潛在顛覆性技術」,被自家媒體解讀為可以通過新材料實現變道超車,其實也從側面透露出一個關鍵信息,即北京或已認識到現有技術不是趕超難度太大,而是沒有趕超的可能。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估今年IC產值破3兆 成長12.6%
全球IC市場估成長12% 創新高
劉德音報佳音 指台積電3奈米製程比預期超前
經文處強化學子與台灣產業連結  延攬優秀海外人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