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學專家:生活方式和環境是主要致癌因素

專家指癌症原因 基因只佔5%至10% 環境佔25%至35% 生活方式佔70%至85%

人氣 536

【大紀元2021年05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霖昭紐約報導)29日下午,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Chinese American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簡稱CAAPS)在線上舉辦了兩個小時的生物醫學科技研討會。

董事長鍾炳采(Ping-Tsai Chung)教授和會長張至先(George Chang)教授分別向大家致歡迎詞,並感謝演講者的分享。第一埸演講,由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教授Dr. Yalini Senathirajah 演講「最近的大數據醫療資訊分析發展」;第二場演講,由ImmuneTarget 生物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和董事長劉秀枝博士(Dr. Hsiou-Chi Liou)演講「癌症免疫治療的主要突破」。

劉秀枝說,美國每年約有180萬人被診斷出有癌症,最常見的癌症有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結腸癌。2017年,美國因這四種癌症而死亡的人數占全國當年因癌症致死人數的約45%。而這是個全球性問題,中國僅2016年,就有400萬例癌症新病例。全球每年約有950萬人死於癌症。

據預測,印度在2025年將有250萬人死於癌症。而導致人患上癌症的原因,基因因素只佔5%至10%,環境因素占25%至35%,生活方式的因素卻占了70%至85%,例如吸菸、飲食、肥胖、喝酒。「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減少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致癌因素,我們就能大大地減少癌症病例。」

用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去消滅癌細胞,劉秀枝形容為是一種生硬的方式,因為癌細胞在體內,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無法將它們和正常的細胞區分開來,所以會損害正常細胞,並且不能完全去除腫瘤細胞,還可能將腫瘤細胞發展轉移到別的部位。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人的免疫系統可以保護人免受癌症的侵害,所以出現腫瘤細胞,也不意味著會發展成腫瘤塊。

新的治療方法體現在如何破壞那些腫瘤細胞與那些致癌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劉秀枝說,「免疫療法就是利用我們自己的免疫細胞激活其對抗癌細胞的能力」,她接著講述了用於治療癌症的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發展,基於T細胞的療法等,認為未來的癌症治療方向會是免疫治療與靶向治療相結合。重要的不僅是期待有新療法,而且需要更早能診斷出早期癌症的技術,例如液體活檢比從癌症腫塊中去活檢,能更早地發現癌細胞。

本次研討會的最後,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向大家預告近期的活動計畫。他們將在6月26日(週六)舉辦人文藝術研討會,並在8月14日(週六)舉辦第46屆年會。◇

責任編輯:李悅

相關新聞
第三期膀胱癌 彰基使用免疫療法治療見效
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8/8線上舉辦第45屆年會
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辦「人工智慧科技座談會」
翻轉三陰性乳癌「3高」困境 免疫療法併用化療助延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