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葡式建築奇觀之一:巴西的聖方濟各堂

巴西, 聖方濟各堂
位於巴西的歐魯普雷圖(Ouro Preto)起源於17世紀,由於該區域在1693年發現了金礦。這座城市有著豐富的葡萄牙建築遺產。(Robert Napiorkowski/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82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1年06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遇綜合報導)歐魯普雷圖(Ouro Preto)是巴西一座古色古香的山城,在葡萄牙殖民時期曾為著名的金礦城市,留下了許多富麗雄偉的古典建築。歐魯普雷圖也是巴西首座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城市。歐魯普雷圖的位置相對偏遠,距離里約熱內盧需約六七小時的車程。這座位於內陸山地的小城市建於17世紀後期,該區域於1693年發現了金礦。當地所產的黃金在吸收空氣後,表面會產生獨特的黑色光澤,這也是該城市名稱的由來。歐魯普雷圖在葡萄牙文的意思是「黑色的金子」,因此又被稱為「黑金之城」。

說到南美洲的黃金,該地區曾是世界重要的黃金產地之一,在當地採礦業的高峰期,全世界有六成的黃金是來自歐魯普雷圖。不過,金礦到了19世紀便已採集耗盡,現今的歐魯普雷圖已幾乎見不到黃金了。

聖方濟各堂
這座地處偏遠的教堂(聖方濟各堂)是為了歐魯普雷圖的天主教信徒們所建的。(Marco Paulo Bahia Diniz/Shutterstock)

儘管如此,歐魯普雷圖仍保留了非常壯觀的文化遺產和葡萄牙殖民建築。從前的礦業小鎮也早已發展為城市,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2010年,葡萄牙政府彙整個一份世界七大源自葡萄牙的奇觀名單(the Seven Wonders of Portuguese Origin in the World),這份清單羅列了葡萄牙帝國(1415-1999)在世界上各處留下的許多建築遺跡,例如澳門的大三巴牌坊(Ruins of São Paulo Church & College)、摩洛哥的馬扎岡(Fortress of Mazagão),以及印度的慈悲耶穌大殿(Basilica of Bom Jesus)。當然,歐魯普雷圖的聖方濟各堂(St. Francis of Assisi)也榜上有名。

聖方濟各堂
位於巴西歐魯普雷圖的亞西西聖方濟各堂(St. Francis of Assisi Church)是巴洛克風格的教堂,融合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藝術和建築特色。(GTW/Shutterstock)

聖方濟各堂並不是一座雄偉巨大的教堂,但其優雅的洛可可風格,配上環繞周圍的山景,卻也頗有一番韻味。從外觀上,翡翠綠的大門和木窗鑲嵌在白色的粉刷牆面中特別醒目。教堂的正面有兩座圓形鐘樓和一個主入口,入口上面有著巴西特有的圓形浮雕裝飾以及洛可可風格的弧形山牆,搭配著地中海地區常見的紅色屋瓦,顯示出結合葡萄牙和巴西當地的建築特色。

聖方濟各堂
優雅的聖方濟各堂有個一對圓形鐘樓。(OSTILL is Franck Camhi/Shutterstock)

在17世紀時,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從西班牙和葡萄牙傳入拉丁美洲。當時西班牙的巴洛克風格(Churrigueresque)將灰泥裝飾發展到了巔峰,這種風格使用了大量的粉飾灰泥來塑造極度繁複、流線型的巴洛克裝飾,屬於巴洛克晚期的風格,又被稱作洛可可風。在傳入拉丁美洲後,成為當地殖民城市常見的都市地景。在葡萄牙統治下的巴西同樣也以洛可可風格作為主要建築風格,不同於西班牙的是,巴西的殖民城市是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作為範本,風格上則吸取歐洲各地區的巴洛克風格。巴西的洛可可建築在裝飾較為收斂,卻多添了一番當地的特色。

當時巴西最著名的建築師暨雕刻家安東尼奧·弗朗西斯科·里斯本(Antonio Francisco Lisboa,又名阿萊賈迪尼奧Aleijadinho)為歐魯普雷圖設計了聖方濟各堂。他是巴西本土的洛可可建築師,自幼跟隨木匠父親學習雕刻和建築設計,對巴西本土建築的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影響。

聖方濟各堂
教堂內寧靜祥和的佈置,營造出一股虔誠的氛圍。(T photography/Shutterstock)

阿萊賈迪尼奧在教堂設計上使用了許多源自於葡萄牙的洛可可建築元素,例如鍍金的木雕裝飾以及高浮雕。鍍金木雕裝飾在葡萄牙被視為國家級的建築特色,造價相對其它裝飾種類較為便宜,卻又能展現浮誇華麗的裝飾圖案。而高浮雕則是立體度非常高的一種浮雕裝飾,相對於淺浮雕更能生動地表達人物和其背景環境。

由於當地盛產黃金,因此鍍金木雕裝飾也大量出現在聖方濟各堂內部,像是在柱子或天花板邊緣的裝飾,以及法王聖路易(St. Louis)的雕像壁龕。

聖方濟各堂
教堂內部精美的木雕裝飾以及法王聖路易(St. Louis)的雕像,他也是亞西西的聖方濟第三修會(譯注:天主教修道會的一種)的共同守護聖者,該修會信徒們承諾根據聖方濟各的教誨,以福音作為他們日常生活的歸依,而不必穿著修會會衣。( Filipo Tardim/wikipedia)

聖方濟各堂入口上方的圓形高浮雕,是該教堂的特色之一,也是巴西特有的建築元素。這幅由皂石製成的浮雕描述著該教堂的守護聖者——亞西西的聖方濟各(St. Francis of Assisi)獲得聖痕的故事。聖方濟各是12世紀意大利知名的苦行僧人,以幫助窮人為畢生志業。

具有木匠背景的阿萊賈迪尼奧不僅設計了整座教堂建築,還親自雕刻了教堂內部的裝飾,不過他的設計一直從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才完工。

聖方濟各堂
在教堂入口上方,一幅生動的皂石浮雕描述著亞西西的聖方濟各(St. Francis of Assisi)獲得聖痕(類似耶穌被釘十字架上留下的傷痕)的故事。( Ricardo André Frantz/wikipedia

和所有巴洛克教堂一樣,聖方濟各堂除了精美的建築裝飾外,也有豐富的雕刻和壁畫,實體的雕刻、裝飾和牆上的繪畫彼此互相銜接、融入。聖方濟各堂內部的天花板是一整幅巨大的壁畫,由周圍的牆壁一直延伸至屋頂。這幅由洛可可畫家阿塔德大師(全名為曼努埃爾·達科斯塔·阿塔德,Manuel da Costa Athaíde)所繪製的《聖母光耀與音樂天使》(Glorification of Our Lady Among Musician Angels),融入了巴西當地的風俗來描繪聖經中的故事,為教堂主殿塑造出一股寧靜莊嚴的氛圍。這幅壁畫也是阿塔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阿塔德也是巴西本土的藝術家,他的子弟成群,對當地的繪畫風格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他的構圖方式,尤以教堂天花板壁畫的透視技巧,一直到19世紀中都是後人學習效仿的典範。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網站,建築師阿萊賈迪尼奧和畫家阿塔德都是巴西最早開始發展民族藝術風格的藝術家。由於歐魯普雷圖地處偏遠,勞力和建材都取得困難,這些藝術家們在有限的條件下,有時候甚至必須修改設計來適應當地環境,卻也因此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聖方濟各堂
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畫家阿塔德大師(Mestre Ataíde)為教堂的木製天花板繪製了壁畫《聖母光耀與音樂天使》(Glorification of Our Lady Among Musician Angels)。( Ricardo André Frantz/wikipedia

本文部分摘自1 of the 7 Wonders of Portuguese Architecture in the World: Brazil’s Church of St. Francis of Assisi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科莫鎮遍布著形形色色的飯店和別墅,而梅爾齊別墅則座落在寧靜的湖邊。她優雅的氣質與科莫湖的靈氣相通,不變的是,二百多年來仍不斷地感動著遊客和路人。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1738年,維斯教堂(Church of Wies)在一次目擊奇蹟事件後誕生。據說,當地一位農民的妻子看到基督木雕像的眼睛含著眼淚,隨後大量遊客湧入此地,修道院院長施泰因加登(Steingaden)於是委託多明尼庫斯‧齊默爾曼為這件「受難救世主」(Scourged Savior)設計一座華麗的聖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