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寶級雕塑家

超越寫實的寫實世界──陳夏雨的雕塑藝術

作者:鄭行之
〈陳夏雨工作室一景〉(王偉光攝,1977,圖片由王偉光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51
【字號】    
   標籤: tags: , ,

我要做的,在追求「純」與「真」,那個「純」,也是書法那一撇或一點的那種精神。──陳夏雨

陳夏雨先生的雕塑作品看似樸實靜默,但內部滿蓄的生命力卻暗濤洶湧。我們欣賞他的作品,常會感到不僅是我們在觀賞它們,它們也反過來在觀察我們。他的雕像,不管是人還是動物,似乎都是有靈性的,有內在生命在裡頭的。

藝術家小傳

陳夏雨(1917年─2000年),民國6年出生於台中龍井。由於家教極嚴,從小就木訥、安靜,喜獨自做東西,刻布袋戲偶,毽子、陀螺等,自我要求極高,做出來的東西一定要比別人性能好、功效高才算數。

一次,瞧見舅舅從日本帶回雕刻家堀進二所作的外祖父胸像,自此,立志作一個雕塑家。17歲那年,隨其三舅去日本。

到日本後,先後進入水谷鐵也和藤井浩祐工作室學習。接受藤井的自由式教育,4年內連續三回入選帝展,1941年獲「免鑑查」資格,成為臺灣唯一獲此殊榮的雕塑家。

26歲返台,與施桂雲女士結婚,二次大戰後回台,受聘台中師範與省展審查委員,後因二二八事件,社會動盪,人心不安,故而先後辭去。此後,開始他數十年如一日的蟄居創作生涯。

1997年,在工作中摔倒,髋關節受傷,並引起心肺問題,仍堅持工作,導致數度入院。不意於2000年1月3日,撒手人寰。他的作品給後人留下了對人性,對生命的深層思索。台灣媒體大加報導之同時,以「國寶級雕塑大師」稱之,真乃實至名歸。

天縱英才 孜孜矻矻創作之歷程

夏雨先生的作品,或可分三個階段。

(一)無師自通:見其舅父携崛進二所作的外公塑像回台,無師自通地塑了幾座令人驚艷的塑像,並立志成為雕塑家的時期為第一階段(1932年─1936年)。代表作有〈青年胸像〉、〈青年坐像〉、〈孵卵〉等。

(二)獎譽加身:赴日階段(1936年─1946年),此階段在他的一生中大放異彩,得過許多令人尊祟的殊榮,也明證了他個人與其孜孜矻矻的藝術生命之非凡價值。

1938年,以〈祼婦〉入選帝展,1939年〈髮〉再度入選,1941年〈浴後〉第三度入選「新文展」(帝展重組後的新名稱之一),1941年獲「免鑑查」資格,同年並入選日本「雕塑家協會展」,獲「協會賞」被推薦為會員;並成為臺陽美術協會(自1935年開始舉辦,持續至今)雕塑部創始會員之一。1945年參展第一屆「日展」及「巴西國際展」。

此期代表作有〈聖觀音〉、〈髮〉、〈婦人頭像〉、〈浴後〉、〈辜顯榮胸像〉、〈鏡前〉等等。

(三)淬煉再三:接下來,在他偕同夫人回台蟄居台中及其終老之前,我們將之列為第三階段(1947年─2000年)。這是他一生中最精華時期,一生的努力和成果都在此呈現,每個作品都再三淬煉,所以第三階段就格外重要,也格外出色。代表作如〈側坐的裸婦〉、〈裸婦〉、〈女軀幹〉等。

其實不管哪個階段,夏雨先生的作品都是無可取代的,內蘊極為飽滿,耐人尋味的。想想看,沒見過雕塑作品的人,一見就能自我揣摩做出來,而且做得唯妙唯肖。世上有這等藝術天賦的人,可謂鳯毛麟角。

再者,到他鄉異域去學藝,體制外工作室老師因教育理念之故,不示範,看到問題時,也只是提醒一下,極少動手幫著修改,全憑自己摸索。結果,連著幾年三次參加比賽都入選,最後還奉上免鑑查(註一)的殊榮。轟動台、日藝術界,媒體也大幅報導。

日本是個各方面都很先進的國家,文化方面的表現尤其突出。日本人深以為傲的是出過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浮世繪早在19世紀就風行歐陸,影響其藝術領域甚深。這樣一個國家,人人都自視甚高,能隨便把免審查的資格送給一個名不見經傳,殖民地台灣來的、二十出頭的「草民」?所以在藝術方面,有這等天賦的人,我們只能說上天特別眷顧他,是不折不扣的天縱英才。

創作特色──超越寫實的寫實

〈工作中的陳夏雨〉(王偉光攝,1995.12.18,圖片由王偉光提供)

「我做的是很寫實,但是,寫實,我還不滿足,看能不能超越,就在下這樣的工夫。」──陳夏雨

整個第三階段,夏雨先生就在下這種工夫。寫實,不僅外形要做得逼真寫實,還要突破這一層殼,把內在的生命給挖掘出來,再安放進去。

夏雨先生的作品,布滿推敲式的筆觸,千端百樣、各式筆觸足可見證他所下的工夫,那是面與面的銜接造成的。他也十分看重「順勢」,順著這個「勢(台語:勢面)」而行,才能產生動感韻致。

這源自於他一個對「勢」的見解,整體有整體的「勢」,局部有局部的「勢」,大的部位有大的「勢」,小的有小的「勢」,能把這些「勢」串接的很順的話,仔細去推敲處理,作品才能沈穩內斂,也才合乎他內心的要求。否則,他會一直探索下去,作品要完成也就遙遙無期。

而追求形體單純化又使他適度簡化形體並略去部分細節的刻劃,專注於整體的變化,作品因而得以勻稱統整,其內蘊的生命力也才得以從作品每一角落散發出來。

夏雨先生一生中只留下一百多件作品。保守一點,就算他每天只投入10小時來工作,六十六年中,他最少花了二十多萬小時在工作上,這和他作品的數量是極端不成比例的。由此我們可知道,他是如何苦心孤詣的在建立和打造完全屬於自己的、能為自己負責的一個唯真、唯善和唯美的王國。

他的作品存在物體的空間處理合宜,肌理的結實和鬆弛度並重。充分表現出立體的豐實感與姿態之流暢。

他走的是極度內斂的美學路線,因此,他的雕塑作品從外型上看,都非常樸素,他將雕塑導向了內蘊的、自體泛生機,並且可自內望外的層次,並且在「面」的「筆觸」與「氣勢」轉換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敲探索,直至完善。真的達到這一步時,他方才承認作品是真正「完成」了。

他感到一分一秒都不能放鬆,就是心急。因為他知道,對於這種種,他窮一生之力也不一定都能辦到。所以,他的作品極少拿出來參展或開個展,一生只被動的展過兩次,更不要說出售作品了。

一般人有點小成就就沾沾自喜,自我吹捧,自我膨脹得不得了,但是夏雨先生卻反其道而行,嚴苛地要求自己,不允許有任何不足,就是一丁點兒瑕疵都可能被他毫不留情的毀掉重做。其實我們看到,他許多作品都已經做到了這一點,真正達到「完成」的境地了,只不過他對自己太嚴苛,不願放鬆自己罷了。

生平二次個展

他一生只開過兩次個展,第一次是1979年,台中巿建巿九十週年慶,身為長住於此的老巿民,他也貢獻了他的一分心力,答允各方面的邀請,開了一個小品展,很謙虛地名之為小品展,其實他所散射出的氣勢卻相當宏大,南來北往,有許多人都專程結伴來觀賞,有些甚至是來取經的。

另一次是1997年,在誠品一再懇請下展出。誠品是台灣最有名的多元化書店,除了經營品質極富口碑外,又以24小時營業聞名國內外。誠品早已多次請求為他籌辦個展,總是無功而返,因此,此次展覽媒體皆競相報導。可惜展出雖然頗為轟動也極成功,但藝術家本人卻因長年工作過度,身體不適而住院。在病床上,謙虛的他一再因作品尺幅不夠大而表示歉意。他發自內心的擔心,讓我們不禁汗顏,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是否變異或扭曲了,整個社會人心予人一種「好大喜功」,繼而走入「急功近利」的不正確狀態,以為大就是美,大才「值錢」?!其實一個成熟的、富包容力的社會是不會這樣的。

藝術家作品欣賞

陳夏雨〈青年胸像〉。(陳夏雨家屬提供)

這座人像是夏雨先生平生第一座雕塑成品。在他18歲時,沒有任何雕塑概念下做成的,什麼是比例,什麼是造型等基本原理,在他的腦子裡一概闕如。想做就去做了,結果展現他無人可及的天分。不但造形準確,表情神態也自然合度,氣勢宏大,不知情者還以為是老手的手筆!

他塑的是他的大舅,前置作業只拍了前後左右四張照片,取四個角度而已。但塑像的臉龐是那麼真實,栩栩如生。而身上的衣服,是那麼妥貼,極富質感。雖然細節處理的多了一點,但18歲的他也很明白,最重要的是刻劃人物的表情,他做到能抓住並表達人物酣厚的內在和堅毅的性格,在一般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到了極點。

〈髮〉1939年第三回入選「新文展」

陳夏雨〈髮〉,1939年第三回入選「新文展」。(陳夏雨家屬提供)
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作品,〈泉〉〈La Source〉。 (公有領域)

觀此座塑像,宛如看見希臘女神的雕像般眼熟。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在1856年所畫的油畫〈泉〉(圖右)和本座〈髮〉(圖左),無論是造型、氣質、韻味,在東西方不同手法互映之下,油彩和油土相對照中,兩人都把女性的青春繪塑得燦然無比。看那細膩的肌膚、婀娜的體態!誰能不讚歎?

油畫和雕塑都是藝術表現形式,油畫是在平面的畫布上營造立體感、空間感、形形色色的物體的質感等,畫家得具備十二分的寫實功底和能力;而雕塑是做出真實體態來,更得有二十分掌握能力。在一般人看來,可能難度更高,更難做的完美。

夏雨先生的雕像,左側是流暢的曲線,從左手高舉的上臂開始蜿蜒迤邐而下的柔美曲線,和右側握著髮梢的手肘、變化多端的線條形成了一種均衡感。而安格爾筆下的女子則和雕像左右相反,他表達了女子身處的內外空間,更利用水的流瀉試圖演繹出音樂般的節奏感。而夏雨先生想表達的是造型的單純化和希臘雕像那種大器,兩人都在各自的領域中巧妙的發揮所長。

我們由此可以揣想,夏雨先生此雕像多少有參考安格爾這幅油畫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又知道,夏雨先生做此像時僅22歲,他到日本後所依附學習的教師藤井,屬於自由開放教學,全憑自己去摸索去發揮,最多是觀摩老師或同學的作品,結果撞擊出這麼成熟的精品,真乃天縱英才也!

陳夏雨〈婦人頭像〉1939 青銅。   (陳夏雨家屬藏 下同)(王偉光攝,圖片由王偉光提供)

這個頭像常年擺在工作室,是夏雨先生鍾愛的創作。天天看,可能夏雨先生非常滿意,所以此頭像應是完美無缺的「完成品」了。

這個頭像的五官十分端莊有型,那豐美的唇、閉緊的嘴、高挺的鼻樑和明媚的眼。似乎把人生的喜樂、哀愁以及滄桑都濃縮到她緊抿的嘴角裡,把對人的信頼、期待和迷惘都收到了看向世人的堅毅雙眼中。在這個頭像中,女子的溫文堅定、自信、春風般的神采都在微微上仰的姿態中展露無遺。

而臉部肌膚的光滑緊緻和後挽的髮絡的對比,以及女性特有的平滑頸項和藝術家故意留下人像底部斷面的粗獷筆觸又呈現另一引人注目的對比。在這二個對比中,我們還看到了夏雨先生的神來之筆──右側的髮絡挽出的髮絲和雕像最底部所留下的粗獷感覺,對映出無比的諧和。

在這兒,我們看到了夏雨先生的「寫實」,為什麼?因為它已達到他「剛剛好」的「寫實世界」了,怎麼看都美,沒有那種「看到的有十分,做到的不知有沒有一、二分」(這是夏雨先生的原話)的狀態了。

陳夏雨〈兔〉,1946年,樹脂。(王偉光攝,圖片由王偉光提供)

好可愛的兔子,牠十分舒適地把四肢都縮到身體下方,像母雞孵蛋般蹲著,靜靜地蹲著,那個豐實的軀體配上溫和的內蘊,給人一種胖敦可人的感受。

本雕像的重心放在頭和耳朵上。我們會先看到耳朵,因那對長耳幾乎占了身長的1/2,平貼在弓著起伏的背上,耳朵的輪廓線和下顎相連,看起來是那麼妥適服貼又明顯。而耳片向內凹的稍薄之感,如此清晰,犀利、優美,和下方的前後腿和緩突出的勢頭正好是個明顯對比。

接下來看牠的頭部,頭的弧度和背部是連成一氣的三起伏,到尾部收束成一小點,有俏皮的意味。眼神是此作品的焦點,牠的雙眼似乎也正骨碌碌的在看著觀賞者,以不解的神情看著、看著,忽然,眼神似乎變得迷離、矇矓了,有時又稍稍警戒起來……再看牠的小嘴巴、小兔唇好像在嘟囔著什麼般微微厥起,好讓人憐愛!

夏雨先生所塑的動物,不管是牛、雞、兔、猫、狗……,都有一個特點──安祥安心、滿足、寧和。我們都知道,作者的心態會反射在作品中,因而也象徵著夏雨先生的內在亦如斯,雖然外表看似封閉,但他內心的堅持卻永遠是寧靜平和的。

陳夏雨〈梳頭〉,1948年,石膏。(王偉光攝,圖片由王偉光提供)

此座雕像描寫一個女孩洗完頭後,以兩手撩撥梳髮的模樣,優美自然的動態透過她肢體展現出來。由於「單純化」的作用,夏雨先生在頭髮和臉部沒特意去細緻著墨,因而呈現了整體的光潔完美之透徹感。

我們接著可以看到,女孩的兩手自然的在胸前弓著交握髮梢,形成一個大三角形,從這個像長著兩片翅膀的三角形連結肩膀和右腿,帶出另幾個虛虛實實的小三角形,數個三角形大小高低的順序安放,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一種躍動之勢,這個動感正好和兩腿形成的倒三角呈現一個對立與互映,映襯出女孩因曲坐而承載全身重量的堅實的腿,以及雙腿緊繃的肌肉肌理所煥發出來的飽滿青春,是那麼優雅動人。

陳夏雨〈詹氏頭像〉,1954年,青銅。(王偉光攝,圖片由王偉光提供)

這個精采、無與倫比的頭像,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好像這個人就活生生地來到我們眼前,看那往上高翹的鬍子,仿彿在憂思什麼似的微蹙的眉頭,那有感染力的眼神,讓我們不自覺的也要憂愁起來,內視中還涵融著無比包容力。個性鮮明,很有正氣。整個塑像生動極了,仿彿呼之欲出。

夏雨先生自謂因為很尊敬此人,所以才心手合一,很快就完成了。我們猜想,因為他所尊敬的人之形象老在他心中打轉,意味著此人的神態表情和五官幾乎已內化在心,所以才手到心到,出手就成。

我們看到,夏雨先生以多面向的筆觸來塑造臉部肌肉,臉部線條方能銜接得如此完美。而且他還要求,在筆觸形成的面和面之間,得留心「順勢」而行,產生了「勢面」和韻律,「肌肉的彈性」才得以形成。到了這一步,這不是活生生的人來到我們面前了嗎?彈性的肌肉只有真人活人才能具備,夏雨先生就在追求這種感覺,一心一意想做出這種感覺。但是可遇不可求啊,所以他老是在追尋在探索,珍視每一秒鐘,每分每秒都不願浪費,不願虛擲。

陳夏雨〈側坐的裸婦〉,1980年,樹脂。(王偉光攝,圖片由王偉光提供)

夏雨先生的裸婦、女軀幹系列很多,也很精采,但是我們挑這個身材已略為發福的中老年坐婦來欣賞,純粹是有感於夏雨先生心目中的美並非定位在世俗所認可的年齡層。當然,青春就是美,舉手投足都美。但青春是短暫的,世事是無常的,要能保持一定的身段是很難的,夏雨先生讓我們拓寬眼界,欣賞各式體態的特色,更凸顯各階段體態的美好。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仿如一個已吸足天地之氣息、山川之精華的碩大瓜實,渾厚又大器的內部蓄滿了充足的養分,隨時可以養活人,可哺育下一代,換句話說,完全是一種母性力量的象徵。

側坐的腿曲著,叠置的力道正好支撐了整個上半身的厚重之勢,加上她低頭內視,使得擁著滿懷的母性之泉更加飽和。另外,她豐腴的體型把她少女時代的筋骨完全包覆起來,周身圓滾滾的,更增強了母性的強度,是那麼圓融,那麼溫暖。

結語

藝術家的偉大除了他的作品給人帶來美的感受和對生命的啟示外,他的不矯飾,真性情,不計世間苦難和人事物加諸於身的窘迫痛苦,一味率性而為,嚴厲地高調要求自己,為做出最真實的作品,吃盡世上苦,卻甘之如飴,從不抱怨,不轉彎。這是夏雨先生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他整年整月整日刻苦工作,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為了達到他理想中的寫實,不許自己有絲毫懈怠。這也是夏雨先生留給後人的最佳典範。@

註一:
「免鑑查」是日本藝術展覽界的一個極特殊的制度。當參展者連續幾年都入選,水準達到一個高度時,就給予「免鑑查」資格,往後皆可直接展,無需經過審委審查,以示尊重。

參考資料:
1.王偉光著:〈台灣美術全集(33)陳夏雨〉
2.周浩中的部落格
3.廖雪芳著:〈完美‧心象‧陳夏雨〉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