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的高徒朱利歐‧羅曼諾Giulio Romano

矯飾主義畫家
作者:史多華
《提圖斯和維斯帕先的勝利》(Triumph of Titus and Vespasian),羅曼諾,1537年,木板、油畫,122×171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04
【字號】    
   標籤: tags: , , ,

背離文藝復興畫風的拉斐爾弟子

意大利的畫家和建築師羅曼諾(Giulio Romano,1499─1546年)出生於羅馬,十六歲就跟隨拉斐爾成為其主要的弟子和助手。由於拉斐爾承接的工作繁重,許多部分不得不交由助手完成,而羅曼諾就是其中的主力。他根據拉斐爾的素描繪製了大部分的梵蒂岡涼廊的壁畫、梵蒂岡室內壁畫《波爾哥火警》中的部分群像,和君士坦丁室壁畫的主要構圖和製作。

1520年拉斐爾死後,羅曼諾與拉斐爾另一位門徒潘尼(Giovan Francesco Penni)共同繼承了老師的畫室,並且完成拉斐爾最後遺作。特別是《聖母的加冕》(1503年委託)與拉斐爾1518年開始著手的《基督變容圖》。

然而羅曼諾的畫風顯然已經逐漸背離了文藝復興所追求的均衡、諧和與典雅高貴,而喜好以誇張的動感和強烈的戲劇效果來吸引觀眾。拉斐爾所設計的梵蒂岡君士坦丁室壁畫,在羅曼諾接手後作了部分改動,表現出的騷動不安與拉斐爾風格相去甚遠。拉斐爾後期作品中畫風表現明暗對比強烈,動態誇張的部分,應是出自羅曼諾之手。

莎翁誇讚「意大利少有的大師」

1523年,羅曼諾與意大利製版匠雷蒙第(Marcantonio Raimondi,1480—1534年)合作一系列色情版畫,後被教廷禁止,雷蒙第也因此被監禁。然而羅曼諾的誇飾風格在曼杜瓦卻得以發揮。1524年羅曼諾受公爵菲德里哥‧貢扎伽(Federigo Gonzaga)之邀前往曼杜瓦,負責1524年到1534年間德宮的整建工作。在德宮內,他與助手們裝飾完成了著名的巨人廳壁畫——《巨人的滅亡》。內容描繪古希臘傳說中,奧林帕斯眾神毀滅挑戰天界的泰坦族巨人的情景。

《巨人的滅亡》(The Fall of the Gigants),羅曼諾,1526─1534年,濕壁畫,德宮(Palazzo del Te),曼杜瓦(Mantua),意大利。(公有領域)

壁畫結合著建築的結構,將四個牆面和天花板渾然無間地連成一體,氣勢磅礡;構圖繁複多變,人物拉長、表情激烈。置身其中的觀眾完全被雄偉生動的壁畫包圍,很難不被這驚人的景象所震撼,堪稱「矯飾主義」的代表作品之一。然而除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和特異的趣味,羅曼諾還是缺乏前輩大師的自然純樸和高貴莊嚴。

1537年,羅曼諾繪製了一幅表現羅馬君主父子二人凱旋歸來的《提圖斯和維斯帕先的勝利》,畫面在明暗對比下頗具動感,只是人物姿態扭捏、表情也嚴肅緊張。羅曼諾在十六世紀享譽歐洲,是莎士比亞唯一提及的意大利藝術家,莎翁並稱之為「意大利少有的大師」。然而嚴格說來,羅曼諾並無更多出色作品,在美術史上也未受更多重視。◇

《提圖斯和維斯帕先的勝利》(Triumph of Titus and Vespasian),羅曼諾,1537年,木板、油畫,122×171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公有領域)

——轉載自《藝談ARTIUM》https://artium.co/zh-hant/node/63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科莫鎮遍布著形形色色的飯店和別墅,而梅爾齊別墅則座落在寧靜的湖邊。她優雅的氣質與科莫湖的靈氣相通,不變的是,二百多年來仍不斷地感動著遊客和路人。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1738年,維斯教堂(Church of Wies)在一次目擊奇蹟事件後誕生。據說,當地一位農民的妻子看到基督木雕像的眼睛含著眼淚,隨後大量遊客湧入此地,修道院院長施泰因加登(Steingaden)於是委託多明尼庫斯‧齊默爾曼為這件「受難救世主」(Scourged Savior)設計一座華麗的聖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