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內塞別墅:中世紀堡壘改造的文藝復興別墅

文/詹姆斯‧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 翻譯/陳遇
當地的主要道路直接通向五角形的法爾內塞別墅。別墅內部是圓形的庭院,有吊橋穿越護城河連接至左側文藝復興花園的花壇。花壇由修剪成幾何形狀的樹籬組成,是以建築物向外觀看的角度設計的造景。(AerialDronePics/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1504年,未來的教宗(保祿三世)、時任紅衣主教的亞歷山大‧法爾內塞(Alessandro Farnese)在距離意大利羅馬西北處50英里的卡普拉羅拉(Caprarola)建了一座城堡。原先規劃為一座堅固的堡壘,用以抵禦敵人的入侵,不過防禦工事沒有完工,工程就停頓了。直到16世紀中葉以後,這座遺址才被亞歷山大的孫子賦予了新的生命。

當時,法爾內塞家族由於教宗的更替而失寵,因此想搬到稍微遠離羅馬的卡普拉羅拉,將原本的堡壘重新設計為一座有著花園的度假別墅,在那裡尋求平靜的生活。這就是今天的法爾內塞別墅(Villa Farnese),又稱卡普拉羅拉別墅。

文藝復興晚期的建築師賈科莫‧達‧維尼奧拉(Giacomo da Vignola)受託替別墅進行改建設計,他在此之前曾在羅馬參與了許多重要的工程,像是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St. Peter’s Basilica)。

這座別墅位在一座火山山脈的頂部,將其剷平作為地基,因此比周圍城鎮的房子都要高出許多。小鎮的主要道路一路向上通往氣派的別墅入口,從一座曲型的雙樓梯開始,通往前庭,然後再經過一座雙樓梯,便能抵達別墅的主建築了。

建築物的正立面有著氣派厚重的大拱門。兩側突出的棱堡平台更加凸顯了入口的氣勢,上面原先是設計用來放置武器以增強防禦。五扇拱形窗戶構成了正立面的主視覺,裡面對應的是一座大廳,稱為大力神室(Room of Hercules),在那裡可以直接俯視底下的城鎮。

外層氣派的雙樓梯通往厚重的大拱門。兩側突出的棱堡平台更加凸顯了入口的氣派,上面原先是設計用來放置武器以增強防禦。五扇拱形窗戶構成了正立面的主視覺,裡面對應的是一座大廳,稱為大力神室(Room of Hercules),在那裡可以直接俯視底下的城鎮。(marcociannarel/Shutterstock)

別墅建築基本上由外層的五角形立面和內部圓柱形的庭院組成。總共有五層樓,主要的房間都在較低的樓層,面向中庭。法爾內塞家族自己使用的套間則位於中間樓層,可以俯視整座中庭,在建築物的背面則有直通花園的通道。

中央圓形中庭的存在感非常強烈,因為這裡是所有房間出口的焦點,房間和中庭之間有兩層拱廊作為連接。這樣圓拱型的開口在中庭內部營造出一種流動的韻律。下層有著較厚重的承重牆,而上層則為成對的愛奧尼柱(Ionic columns),垂直向上延伸至天空。

中庭的直徑約為21英尺,和高度相同,站在其中便會感受到這個高度和寬度比例相當舒適。圍塑出的圓形天空,在古代的拉丁文稱之為「眼」,構成了古人對天堂的想望。

圓形的中庭存在感非常強烈,,因為這裡是所有房間出口的焦點,房間和中庭之間有兩層拱廊作為連接。這樣圓拱型的開口在中庭內部營造出一種流動的韻律。下層有著較厚重的承重牆,而上層則為成對的愛奧尼柱,垂直向上延伸至天空。(Fabio Lotti/Shutterstock)
中庭的直徑約為21英尺,和高度相同,站在其中便會感受到這個高度和寬度比例相當舒適。圍塑出的圓形天空,在古代的拉丁文稱之為「眼」,構成了古人對天堂的想望。(Claudio Bottoni/Shutterstock)

在建築物內部,圓柱形的國王樓梯(Scala Regia)連接著較高的樓層,兩側有成對的多立克柱(doric columns)和壁畫。隨著樓梯螺旋而上的壁畫由安東尼奧‧坦佩斯塔(Antonio Tempesta)所繪製,向訪客展示著紅衣主教亞歷山大‧法爾內塞的美德。

圓柱形的國王樓梯(Scala Regia)連接著較高的樓層,兩側有成對的多立克柱和壁畫。隨著樓梯螺旋而上的壁畫由安東尼奧‧坦佩斯塔(Antonio Tempesta)所繪製,向訪客展示著紅衣主教亞歷山大‧法爾內塞的美德。(ClaudioBottoni/Shutterstock)

氣派的石造樓梯,牆面妝點著意大利和弗拉芒風格(Flemish styles)的壁畫,提供了迷人的風景畫和富有想像力的景觀。樓梯帶領著訪客來到中庭的第二層樓拱廊,連接到大力神室、小禮拜堂和法爾內塞家族成員的套間。樓梯間的亮點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圓頂,有著安東尼奧‧坦佩斯塔繪製的壁畫。正中央是法爾內塞家族的徽章,周圍圍繞著寓言故事的圖畫。

氣派的石造樓梯,牆面妝點著意大利和弗拉芒風格的壁畫,提供了迷人的風景畫和富有想像力的景觀。樓梯帶領著訪客來到中庭的第二層樓拱廊,連接到大力神室、小禮拜堂和法爾內塞家族成員的套間。(Fabio Lotti/Shutterstock)
樓梯間的亮點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圓頂,有著安東尼奧‧坦佩斯塔繪製的壁畫。正中央是法爾內塞家族的徽章,周圍圍繞著寓言故事的圖畫。(DinoPh/Shutterstock)

大力神室是別墅內部的大餐廳,有著細緻的壁畫,描述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經意間在當地創造了維科湖(lake of Vico)的傳說。這間房間的盡頭有著一座石窟噴泉,周圍圍繞著小天使和一幅馬賽克拼成的城鎮景觀。在這裡可以聽到輕柔的水聲在房間裡迴盪。

大力神室是別墅內部的一間大餐廳,有著細緻的壁畫,描述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經意間在當地創造了維科湖的傳說。這間房間的盡頭有著一座石窟噴泉,周圍圍繞著小天使和一幅馬賽克拼成的城鎮景觀。在這裡可以聽到輕柔的水聲在房間裡迴盪。(Massimo Santi/Shutterstock)

法爾內塞事蹟室(Sala dei Fasti Farnesiani)記載著法爾內塞家族的壯舉和重要事蹟,包含建立奧爾貝泰洛市鎮(Orbetello)、替奧爾維耶托市(Orvieto)抵禦外敵的入侵。這些壁畫也展示了法爾內塞家族在教會中所擔任的領導角色。

法爾內塞事蹟室(Sala dei Fasti Farnesiani)記載著法爾內塞家族的壯舉和重要事蹟,包含建立奧爾貝泰洛市鎮、替奧爾維耶托市抵禦外敵的入侵。這些壁畫也展示了法爾內塞家族在教會中所擔任的領導角色。(Claudio Bottoni/Shutterstock)

花園為這座堡壘造型的別墅提供了一個喘息的空間。進入花園的方式很特別,兩座吊橋從別墅套間出發,從空中跨越護城河通往花園內部。花園也延續了建築物背面的文藝復興風格,遵循著古典建築的秩序和美學。這些花園有一條小路沿著山頂通往祕密花園(giardino segreto),以及一間避暑小屋,又稱為娛樂小屋。

在花園深處,百合噴泉(Fountain of the Lilly)位在水階梯的底部,流水從階梯中央的渠道緩緩流入石造的水塘。經過一系列的水池後,水又再向下噴入一座噴泉水階,從避暑小屋向下一直流到底下的法式花台。這裡的露台是由頭像方形石柱和柏樹圍塑而成。

水流經一系列的水池後,向下噴入一座噴泉水階,從避暑小屋向下一直到底下的法式花台。這裡的露台是由頭像方形石柱和柏樹圍塑而成。(Claudio Caridi/Shutterstock)

避暑小屋在夏季期間經常會用到。這座花園小屋包含了兩座涼廊,分別在房子的兩側,是相當受歡迎的用餐場所,在此可以享受令人愉悅的花園景致。

避暑小屋,又稱為娛樂小屋,在夏季期間經常會用到。這座花園小屋包含了兩座涼廊,分別在房子的兩側,是相當受歡迎的用餐場所,在此可以享受令人愉悅的花園景致。(Ragemax/Shutterstock)

作者簡介:詹姆斯‧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是一名建築攝影師、設計師,也是Cartio的創始人,致力於推廣古典建築。

原文Villa Farnese: A Safe Haven With a Secret Garde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科莫鎮遍布著形形色色的飯店和別墅,而梅爾齊別墅則座落在寧靜的湖邊。她優雅的氣質與科莫湖的靈氣相通,不變的是,二百多年來仍不斷地感動著遊客和路人。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1738年,維斯教堂(Church of Wies)在一次目擊奇蹟事件後誕生。據說,當地一位農民的妻子看到基督木雕像的眼睛含著眼淚,隨後大量遊客湧入此地,修道院院長施泰因加登(Steingaden)於是委託多明尼庫斯‧齊默爾曼為這件「受難救世主」(Scourged Savior)設計一座華麗的聖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