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建築之父:聖但尼修道院長敘熱

敘熱與聖但尼修道院的故事
(JAMES BARESEL撰文/吳約翰編譯)
修道院院長敘熱(Abbot Suger)用心整合來自法國不同地區的建築風格元素,創造出一種備受矚目的新式建築,稱為「哥德式」(Gothic)。圖為聖但尼宗座聖殿(Basilica of Saint Denis)的中殿,望向詩班席(Choir)。 (Capture11Photography/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1144年6月11日,法國國王路易七世(King Louis VII)和王后埃莉諾(Queen Eleanor)率領數十位主教、修道院院長等人,出巡至重新裝修完成的老教堂聖但尼修道院(Abbey of Saint-Denis)。現場有數百名神職人員、修道士,以及大規模的信眾參與。聖但尼教堂整修耗時三年,如今已準備好再次提供祝聖儀式(Consecration)(註)。

聖但尼修道院位於巴黎近郊,是法國最早、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修道院。聖但尼(St. Denis)是位早期的基督教殉道者,他在修道院附近遇害,於是成為法國的守護聖徒(patron saint of France)。聖但尼修道院與法國王室之間關係緊密。殉道者聖但尼和歷屆法國國王都安葬於此。

聖但尼教堂也象徵君主制對天主教的忠誠。修道院的重建,有強化法國各地宗教活動,以及提升王室威權的功用:管控半獨立、甚至無法無天的暴力貴族。修建宏偉的新教堂,彰顯修道士的精神承諾,同時也象徵君主制的財富和權力。

朱利安‧希波呂特‧德維克(Julien Hippolyte Devicque)的版畫作品《聖但尼修道院》。修道院北塔(圖左)在1837年遭到雷擊後拆除。(公有領域)

原創的教堂建築來自策畫者修道院院長敘熱(Abbot Suger)。他的拉丁文著作《聖但尼教堂祝聖書》(Book of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Church of Saint Denis)揭示他對修築教堂的理解和承諾,也是中世紀最重要的建築理論著作。

聖但尼修道院具有重要建築上的意義,首次使用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 )所有的元素,並為中世紀歐洲的主教座堂(cathedrals)和教堂設計樹立了標準。(Petr Kovalenkov/Shutterstock)

嶄新設計的時代

以聖但尼教堂來看,敘熱仔細整合法國不同地區的建築風格元素,創造出一種備受矚目的新式建築──哥德式(Gothic)。勃艮第建築(Burgundy’s architecture)使用典型的尖拱,能設計出挑高的天花板。諾曼(羅馬風)建築經常使用肋架拱頂(rib vaulting),以相互交錯的拱架來支撐天花板重量,受力明確並將壓力移轉到少量的應力點。肋拱用輕薄石塊建造,使得肋拱能減輕天花板的重量。此外,由於無需太多大型柱子作支撐,更大面積的窗戶也能派上用場。

結合「肋架拱頂」和「尖形拱門」,敘熱徹底改變了建築物的內部結構,創造出室內空間更挑高,允許更多光線進入的美學。開闊的室內空間可營造出明亮、色彩豐富的氛圍。

光線和色彩是敘熱設計的核心,但同時也構成建築觀點的重大爭議:哥德式是從羅馬式(Romanesque)演變而來,還是其實是推翻羅馬式而成?答案是,兩者兼備。哥德式的建築造型,確實是以羅馬式和勃艮第式建築為基礎。然而,他們又以羅馬式地方傳統元素,結合充滿色彩活力的地中海區域建築,進而創造出一種「反羅馬式」(anti-Romanesque)的美學。先不論「反羅馬式」這個稱謂是否恰當,「羅馬式」建築其實也只有部分受羅馬傳統的影響。

敘熱打造的聖但尼教堂,令當時的人非常感興趣。雖然敘熱這號人物在現今不太有名,但他卻是當時歐洲偉大的博學家,也是歐洲著名人物。聖但尼教堂諸多象徵意義,都反映出敘熱自己的人生與成就。

扎卡里‧海因斯與弗朗索瓦‧比尼翁(Zacharie Heinse and Francois Bignon)的版畫作品《修道院院長敘熱》(Abbot Suger) ,1690年創作。修道院院長敘熱是聖但尼修道院原創建築背後的策劃者。(公有領域)

偶然成為學者

敘熱出生在貧窮的家庭,10歲就成為聖但尼修道院的奉獻者(Oblate)。奉獻者是9─12歲的兒童,由父母委託本篤會修道院(Benedictine monastery)照顧。13歲過後,他們可以選擇出家成為修道士,或回歸平凡生活。在此之前,他們都在為出家做前置準備。

對經濟有困難的父母來說,讓孩子成為奉獻者很具吸引力,因為孩子將獲得生活中所有的必需品。這在當時的農業社會來說,其實比一般人的收入更有保障,接受教育機會也比一般人多。

修道院和主教座堂學校是當時歐洲的學習中心。修道士和主教座堂神職人員教士(Canon)獲優秀獎學金者占大多數。在印刷出版以前的年代,他們都以手寫抄書記錄。這些神職人員在重要的學校辦學和任教,為日後第一所大學奠定基礎。國王、貴族、教宗和主教等也經常從修道士和教士中遴選出法律、政治、宗教等顧問與官員。

尤斯圖斯‧范‧埃格蒙特(Justus van Egmont)作品《敘熱成為聖但尼修道院院長》(Suger Is Made Abbot of Saint-Denis),1630年代創作。油彩、面板。法國南特美術館(Nantes Museum of Art, France)。(公有領域)

敘熱在學業上表現出色,更在同學中結交了一位重要的朋友;他是後來的國王路易六世(King Louis VI)。 國王和王子總在尋找有才華的人來為他們提供建議和協助。不僅如此,顧問和助手還需與國王建立真誠的友誼。敘熱身兼國王路易六世和七世的朋友和顧問,迅速躍升為掌管文化、知識、政治、宗教生活等的最高顧問。

敘熱的設計核心是光線和色彩。運用肋架拱頂和尖型拱門,可創造內部開闊的空間,營造出明亮、多彩的氛圍。圖為聖但尼教堂北面耳堂(the north transept)的彩色玻璃玫瑰花窗。(Shutterstock)

修道院長、建築師、歷史學家

敘熱廣泛的成就足以證明他是一位奇才。他除了是當時偉大的歷史學家以外,還是政治家。他不但改善司法制度,促進農業、商業發展,而且團結國家反抗外敵入侵,更使叛亂和動蕩的貴族受到管控。此外,身為院長,他讓修道士的生活充滿活力。敘熱擁有眾多盟友和崇拜者,包括格萊福的聖伯爾納鐸(St. Bernard of Clairvaux)。聖伯爾納鐸是天主教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修道士、思想家、傳教士。 第一次的拉特蘭會議(Lateran Council)期間,敘熱成為教宗加理多二世(Pope Callistus II)的知心好友。拉特蘭會議匯集來自世界各地資深天主教神職人員。

敘熱在建築上的影響最為深遠。聖但尼修道院很快就樹立建築標準,啟發大多數中世紀法國和英國宏偉的主教座堂和教堂設計。關於敘熱描寫的建築紀錄,更成為影響中世紀建築理論的主要根據。巴黎聖母院(The Notre Dame Cathedral)的完工,可謂將聖但尼修道院的完美發揮到極致。

聖但尼修道院在法國大革命時遭到破壞,到了19世紀的「哥德復興式」(Gothic Revival)期間重新修復。時至今日,聖但尼修道院已存在近九個世紀,卻與敘熱當時所在年代沒有產生太大變化。1966年,教宗保羅六世創建新的聖但尼教區(Diocese of St. Denis)時,將聖但尼教堂列入具重要影響力的主教座堂名單上。可說是對歷史上重要的建築傑作獻上一份敬意。

註釋:
祝聖,基督教神學術語,是一種宗教儀式。例如在授與聖職時(如任命主教)會進行祝聖儀式。

原文:The Father of Gothic Architectur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包括:美術鑑賞家(Fine Art Connoisseur)、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萊蒙特書評(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等多種期刊。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