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巴西與葡萄牙巴洛克風的結合

文/阿麗亞娜‧特里布韋特(ARIANE TRIEBSWETTER) 翻譯/陳遇
在巴西巴伊亞州的歷史城鎮薩爾瓦多有著色彩繽紛的殖民建築,在這裡還有著名的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與修道院。(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89
【字號】    

巴西的薩爾瓦多(Salvador)是一座色彩繽紛的歷史城市,以許多美麗的教堂建築聞名。薩爾瓦多位於巴西東北部的臨海地區,是巴伊亞州(the state of Bahia)的歷史首都。在這座充滿歷史古味和殖民建築的城市裡有一座非常特別的教堂叫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與修道院,是結合18世紀葡萄牙和巴西藝術的最佳代表。

這座修道院和教堂最早的結構可追溯自1587年,由方濟各會的修道士所建。不幸的是,原先的結構在17世紀荷蘭人入侵巴伊亞期間被摧毀了。維森特‧達斯恰加斯神父(Father Vicente das Chagas)於1686年將其重建成更加雄偉的教堂。18世紀時,許多藝術家加入了教堂的細部裝飾工作,完成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重建工程。

這座教堂位在聖弗朗西斯科克魯塞羅廣場對面,廣場上有一座巨大的石頭十字架。教堂的外牆是當地產的白色巴西砂岩,有三扇門通向內部,兩側則各有兩座鐘樓。在立面的上半層有螺旋紋飾、中間有一座白色大理石製的亞西西的方濟各雕像,上面掛著方濟會的盾形紋章,在風格上受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矯飾主義風格的影響。

雖然教堂廣場的設計相對簡單,但是內部卻富麗堂皇。教堂裡有大量豪華的雕刻和鍍金裝飾,鍍金是在物體表面塗上一層金子的技術,在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裡的牆壁、柱子、拱門和拱頂到處都覆蓋著金箔和金粉。來自歐洲奢華的洛可可風格結合了巴西當地的動植物元素,創造出巴西巴洛克風格,是巴西特有的建築風格。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入口大廳別具一格,除了懸掛著許多宗教繪畫外,還有描繪聖經主題的阿茲勒赫瓷磚畫(azulejos)。阿茲勒赫瓷磚畫是釉面的磁磚畫,由一塊塊磁磚相互拼貼出一大幅華麗的畫,這種技巧源自於葡萄牙,卻在巴西殖民地的教堂中處處可見。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與修道院約有五萬幅阿茲勒赫瓷磚畫,是1748年重建後從里斯本運過來的。聖弗朗西斯科擁有南美洲最大的瓷磚畫收藏。教堂裡的磁磚畫描述著基於17世紀法蘭德斯板畫(Flemish engravings)中的寓言故事場景以及著名詩人賀拉斯(Horace)的拉丁文詩句,為教堂添具了濃濃的葡萄牙風格。

教堂的入口大廳處處充滿了小細節,牆上精美的淺浮雕描繪著拿著花的小天使,小天使通常是小男孩的形象,有時候帶著翅膀,通常是以巴洛克或洛克克風格雕塑成的。浮雕上還有鍍金,結合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藝術風格。

走進教堂內部,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廳。令人嘆為觀止的裝飾細節,像是藍白色調的磁磚畫、大量的鍍金,更加提升了建築之美。天花板上也有大量華麗的木雕裝飾,鑲著金邊,中央懸吊著一座吊燈。這裡到處都是鋪著金箔的表面,像是在雕刻的梁柱和拱門以及八座支撐小祭壇的柱子上。整座教堂和修道院約使用了一噸重的金子,覆滿了由巴伊亞州出產的沙岩結構。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木天花板也相當值得細賞。教堂主空間的天花板是由荷西‧約阿金‧達‧羅沙(José Joaquim da Rocha)於1774年製作的,上面的繪畫使用了視覺錯覺的透視效果,這種技法源自於文藝復興,是一種用來製造空間延伸錯覺的技巧。天花板的木格子雕刻成星形、菱形和六角形,裡面都是一幅幅宗教主題的繪畫。天花板和佈道台的裝飾都是在描繪《聖經》中的故事,而下層的磁磚畫則以羅馬神話中的寓言故事為主題,教導人們道德的意涵。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小禮拜堂供奉的是聖約瑟夫(St. Joseph),是用於私人祈禱的空間。這裡有令人驚歎的鍍金木雕裝飾和相當華麗的拱門。天使、花卉、葉子、鳥兒互相交織在祭台周圍與整個背景裡。這是基於18世紀歐洲巴洛克風格發展出來的獨特巴西巴洛克藝術與建築風格。

教堂旁連接著一座兩層樓高的修道院,中間有一座帶遮簷的中庭,這是宗教建築中常見的元素。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的中庭風格簡單利落,有許多宗教繪畫和里斯本進口的藍白色磁磚畫。這裡總共有3萬5千多幅磁磚畫,受到寓意畫冊《賀拉斯詩文集》(The Work of Quintus Horace Flacci)中由奧陶‧范文(Otto van Veen)所繪製的插畫所啟發。這本畫冊收錄了神話故事的插畫以及賀拉斯的拉丁文詩句。在修道院中庭外牆上由磁磚畫拼貼成的牆面畫著在大街上走動的人們,街道上有18世紀歐洲的公共建築、拱門,圖畫的邊框有著各式花卉動物和小天使的圖案。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與修道院是18世紀葡萄牙和巴西藝術的結晶,體現了南美洲承接歐洲巴洛克藝術發展出的在地風格。

作者簡介:Ariane Triebswetter是國際自由撰稿人,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專業背景。

原文The Church and Convent of São Francisco: A Blend of Portuguese and Brazilian Artistr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