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者協會55周年

專訪香港記協主席陳朗昇:創會以來最艱難時刻

人氣 648

【大紀元2023年04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理爾、張瑛瑜香港報導)香港記者協會成立55周年,記協主席陳朗昇4月5日接受大紀元訪問時形容,現在是記協創會以來最艱難的階段,坦言為會員人數下跌、香港新聞自由前景等困難而憂心忡忡。

陳朗昇:無心情慶祝記協55周年

陳朗昇上星期六(4月1日)向會員發信,指「遺憾因各樣原因背景,未敢大肆慶祝、高調誌慶」,提到記協55周年「沒有宴會、沒有祝賀,甚至生日蛋糕也欠奉」。

被問到是出於什麼原因,在「復常」後仍然不舉辦周年籌款晚宴等活動,陳朗昇5日接受大紀元訪問時表示是「我自己不敢」,最主要是見到民主黨「食餐飯都經歷這麼多不同的困難」,如果大肆慶祝會更擔心。

香港民主黨今年初本打算舉辦春茗,但先後因承辦的酒店推卻、場地「緊急維修」而三度轉場亦未能成事,最後只能舉行多名元老小規模的飯局。

陳朗昇續指自己亦覺得「沒什麼心情慶祝」,「《立場》案未有結果,《蘋果》案未開審」,記協面對會員減少、資源方面「開始食老本」,加上熱烈回應記協活動的人不多、行家離開行業甚至離散,人愈來愈少,「全部都是不開心的事……要開心慶祝好像很抽離現實」。

香港記協會員人數在2019年最高峰時期,有近900名會員,但到今年初,會員總數大減一半至400人左右,正式會員只有約200人。

行家對活動反應差 陳朗昇:有點挫折

陳朗昇在會員信中提到,「『香港記者協會』必須有『香港』和『記者』才能完滿,希望行家在過去數年看到記協的承擔,明白唯有記協才能繼續擔當捍衛新聞自由、維護香港記者權益先鋒的角色,更希望大家能繼續鼓勵身邊行家入會,唯有我們自身堅強、團結一致,才能令新聞界繼續迎風而立。」

他對大紀元記者舉例,行家對記協活動反應變差,例如新聞自由指數的問卷「上年只有100人多點(回應),出乎我意料之外」,以香港數以千計的新聞工作者,最後填寫問卷只有一百多人,「頗令人擔心、失望」。

被問到會否意興闌珊,陳朗昇說未至於,「但有點挫折」,記協需要行家支持,明白環境因素令傳媒消失、人數減少,但「如果留在這一行的人覺得支持記協不是必要,或不想做會員,大家都要想記協是否要生存下去,我接受這個現實,大家覺得記協沒什麼用,那就沒辦法」,「從群眾來,到群眾去,如果群眾沒人支持你,也都要接受」。

陳朗昇分析會員減少,是基於有一些傳媒機構消失,也有記者移民,「重災區」《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的記者有的或已轉行。他表示,近日看新聞,發現很多出來採訪的記者都已不認識,看上去也很年輕,認為是「很大的工作人口轉變」。

國安法、煽動罪陰霾下 新聞界氣氛緊張

除了有記者轉行、移民,他也發現有志在記者行業發展的人愈來愈少,例如大專院校新聞系收生減少、畢業生投身新聞界的興趣成疑,在於《港區國安法》、煽動等法律下「大家的避忌、小心仍然都在」,令人懷疑新聞工作者是否仍然能「安全、正常」地工作。

陳進一步強調目前香港新聞及創作自由的困難,「畫個政治漫畫都會被人攻擊、批評」,不是人人都可以勇往直前,任何的傳媒工作、報導都有可能帶來法律後果,「不是每個人能夠承受到這種壓力」。

他進一步指從《立場新聞》案中控方於聆訊中的聯想,令人擔心一些做法會招致指控,使新聞界氣氛緊張,有所窒礙。

記協目前解散壓力不大 陳:希望盡力頂住

去年記協準備降低解散門檻時,陳朗昇曾提到「若日後情況變得危險,會公開呼籲各會員支持解散記協」,他當時評估短期內記協無解散風險,只是解散同堅持之間,有時候會感到困難。記協最後通過降低解散門檻至過半會員同意,即調低至只要過全體會員半數同意便可解散。

陳朗昇表示,記協現時「解散」的壓力不大,「情況是放鬆了的狀態」,他強調目前是記協營運方面的「生存」困難。他又表示,一個組織屹立55年不容易,大家都不捨得,「我們希望盡力頂住」,但如果有一天得不到大家支持,營運有困難,最終要縮小到「好靜的地步」,「都沒有辦法」。

陳朗昇坦言,現在是記協創會以來最艱難的階段。他回憶以往記協有過「風光的日子」,受人尊重,周年晚宴會有港督、特首出席,記協主席的言論有份量,「到現在記協好像被人sideline(排擠),很多時候沒有什麼人問我們的看法、意見」,但記協在新聞自由的議題上仍然很有承擔,仍然會就此發聲,「這是我們的角色和責任」。

李家超強烈否認記者被跟蹤 陳:不太意外

上月底英文網媒「Hong Kong Free Press」一名女記者被不明男子跟蹤。記協其後發聲明指,另收到其它多家傳媒負責報導法庭審訊的記者反映,疑遭不明男子跟蹤或監控,相關新聞工作者向記協反映事件時表示,基於事件中男子的衣著及行為,懷疑他們是便衣執法人員。記協向警方及司法機構查詢該等男子是否是執法人員,又強烈譴責有人試圖針對新聞工作者作出騷擾或恫嚇的行為。

然而,記協引述新聞工作者指「跟蹤者疑是執法人員」,之後被警方斥責是「未經查證而作出捕風捉影的揣測」,並表示極度遺憾及強烈不滿。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4月4日被問及有關問題,以及會否要求警方跟進。他表示「不評論個別人士的猜測」,又稱任何人如有需要都可尋求警方協助。

對此,陳朗昇指出,官員最近一兩年對記協的說法「態度都大約是這樣,不會覺得太意外」,如果日後同類情況發生,「特首說我們如果可以尋求警方協助,警方又不會介意的話,我們便尋求警方協助」,最重要的是記者的安全,記協公布事件亦是希望社會警惕。

被問到李家超的講法是否能夠釋除疑慮,陳表示,只要被跟蹤的記者不再發現同類問題,便是解除問題。警方早前指收到遇到上述問題的記者報警,列作「求警調查」,陳說不知道警方的追查進度,「我不知他們怎樣跟進,查案我不懂,不過我擔心行家會有什麼危險,如果你說無危險,或危險已經消除,便是解決了。」

記協前主席:《港區國安法》是目前新聞自由的最大障礙

另外,陳朗昇撰寫的會員信中,紀念55周年的文章由該會前主席Cliff Bale撰寫。

該文提到記協60年代成立時側重於改善記者的工資和工作條件。踏入80年代,隨著香港前途談判,記協呼籲最大程度上的新聞自由,《基本法》第27條最終寫上香港居民擁有新聞自由。之後記協將注意力轉向廢除或修改過時、限制言論自由的殖民地法律,《電視條例》中允許政府關閉電視台的條文被刪除,但煽動罪仍然保留,近年被用作國家安全的控罪,並形容現在新聞自由的最大障礙是北京實施的《港區國安法》,數名記者因此被捕,包括一名前記協執委。

Cliff Bale指出,80年代末到90年代呼籲的法律改革,隨著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停止,「特區政府似乎對更好地保護言論自由不感興趣」,政府更似乎有意以私隱名義限制訪問。另外《基本法》23條立法,「無法想像(現時)立法會比2003年放棄的立法更好」,當局擬制定《假新聞法》,「基本上意味你可以因政府不喜歡的任何事情而受到起訴」。文章最後提到,如果只允許親北京的團體和個人進行操作和發言,「那將是可悲的」,「那將是香港言論自由的最終喪鐘」(That would be the ultimate death knell for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Hong Kong)。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香港記協主席:我選擇留在香港同呼吸共命運
陳朗昇涉阻差辦公獲准保釋
港法庭記者疑遭便衣跟蹤監控 記協發聲明譴責
香港記協關注記者疑遭便衣跟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