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伊島緊急事務局長辭職 因未發警報而飽受批評

人氣 434

【大紀元2023年08月19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Mimi Nguyen Ly報導/秋生編譯)夏威夷毛伊島緊急事務管理局局長辭職,一天前他曾表示,對於在拉海納(Lahaina)致命野火期間沒有拉警報「不後悔」。

8月8日席捲毛伊島的大火造成的死亡人數在週四(8月17日)達到了111人,這已成為美國一個多世紀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火災。數百人,可能數千人,仍然下落不明。

毛伊島部分地區的野火起因正在調查之中。位於毛伊島西部、歷史悠久的小鎮拉海納(Lahaina)受災最嚴重,這裡曾是超過1.2萬人的家園,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片荒蕪的廢墟。

據毛伊島縣在Facebook上發布的消息,自2017年以來一直擔任毛伊島緊急事務管理局局長的赫爾曼‧安達亞(Herman Andaya)因「健康原因」於8月17日辭職,辭職立即生效。

毛伊島縣縣長理查德‧比森(Richard Bisse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將「儘快安排人擔任這一重要職位」,並希望儘快宣布。

2023年8月17日,夏威夷拉海納被野火燒毀的社區,可以看到被燒毀的汽車和房屋。(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在突然宣布辭職之前,安達亞曾在8月16日表示,他對在野火吞噬拉海納和島上其它幾個地區時不拉響警報的決定並不後悔。

據稱夏威夷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戶外警報系統,可應對戰爭、火山、颶風和野火等各種危險。

安達亞辯稱,警報器通常用於海嘯警報,從未在野火情況下用過。他還解釋說,夏威夷人接受的訓練是,當警報響起時,他們會尋找地勢較高的地方,而在這種情況下,警報很可能會促使居民衝入即將到來的火海。

他在8月16日說,「我們擔心人們會(向山區或內陸)移動,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們就會衝進火海。」

安達亞斷言,「我還應該指出,在火勢向下蔓延的(山腰)沒有安裝警報器,因此,即使我們拉響了警報,也救不了山坡上的那些人。」

安達亞週三極力為自己擔任毛伊島應急負責人的資格辯護。他說,雖然他不是被任命的,但他經過了審查,參加了公務員考試,並接受了經驗豐富的應急管理人員的面試。

他還說,他之前曾擔任毛伊島縣住房和人文關懷部副主任,並擔任毛伊島縣前縣長艾倫‧荒川(Alan Arakawa)的辦公室主任長達11年。他說,在此期間,他經常向「緊急行動中心」匯報工作,並參加了許多培訓。

與此同時,荒川表示,他對安達亞的辭職感到失望,「因為現在我們少了一個真正合格的人」,這位前毛伊縣縣長說,安達亞是經過縣人事部門審查後才被錄用的。

荒川在談到野火應急反應時說,「他一直很頑強,努力完成工作,他對所發生的一切感到非常、非常傷心。」

2023年8月17日,夏威夷拉海納,一個被野火燒毀的社區。(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8月17日早些時候,夏威夷州總檢察長安妮‧洛佩茲(Anne Lopez)在一份聲明中說,一個外部組織將對政府的應對措施進行「公正、獨立」的調查,官員們打算「採取任何必要的糾正措施,並推進未來的應急準備工作」。她補充說,調查可能需要數月時間。

喬‧拜登總統週四誓言,聯邦政府將致力於幫助毛伊島人民恢復、重建和悼念。

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早安美國》節目中播出的一段簡短視頻中,拜登總統表示,聯邦政府已經向這個遭受重創的小鎮派出了數百名應急人員、數千份膳食以及嬰兒床和毛毯等必需品。

他說,「只要需要,我們就會一直與你們在一起,我向你們保證。」

他將於8月21日訪問該島,調查受災情況並會見倖存者。

美國紅十字會負責救災行動的副總裁布拉德‧基瑟曼(Brad Kieserman)表示,流離失所的倖存者正在酒店避難,酒店已經準備好為他們提供住所和各種服務。

基瑟曼在一次媒體吹風會上說,「我們會讓災民一直住在酒店裡,直到他們找到住處,我相信我們會有足夠的房間。」

酒店的服務提供商將提供餐飲、諮詢、經濟援助和其它救災援助。

基瑟曼說,與酒店簽訂的合同將持續至少七個月,而且也很容易獲得延長。

他指出,符合條件的疏散人員也可以入住酒店,他們在過去八天中一直睡在汽車裡或在停車場露營。

夏威夷州州長喬希‧格林(Josh Green)表示,政府將預留至少1000間酒店客房。此外,愛彼迎(AirBnB)也表示其非營利部門將為1000人提供住所。

原文:Maui’s Emergency Chief Resigns Amid Criticisms Over Wildfires Siren Failur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李琳#

相關新聞
夏威夷毛伊島大火 民眾起訴四家電力公司
毛伊島大火 見義勇為飛行員助330人逃離
夏威夷毛伊島火災 居民逃命生死時刻
毛伊島火災後遭批評 拜登:將儘快訪問夏威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