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論壇】中國人口下降 社會面臨震盪

人氣 3905

【大紀元2024年05月28日訊】中共暴政改變人口結構,中國人口斷崖式下跌,社會面臨巨大震盪;沒韭菜、沒未來,中國的未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從2022年開始中國人口進入了一個「生不如死」的階段,也就是死亡人口超過了出生人口。根據中國官方自己的數據,中國2022年比2021年減少了85萬人,到2023年,減少了208萬人,當然外界都知道中共官方數據有造假和不準確的因素在裡面,這裡的數據只是做個參考。就全世界的經驗看,人口的轉折點通常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轉折點,而且影響所及包括勞動力、退休金、經濟成長的動力,甚至整體社會的發展,都會出現一些很大的變化。那麼人口下降,中國的未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計生惡果遇經濟下行 中國人口斷崖式下降

美國弗吉尼亞州歐道明大學教授李少民在新唐人《菁英論壇》論壇節目中表示,中國人口減少的趨勢,如果在沒有政府強力干預的情況下,在未來不可能改變。中國最可悲的,或者說最有諷刺的是,世界人口是死亡率先下降,然後出生率慢慢下降,但是中國政府不管死亡率,人為的就把這個出生率降下來了,降到現在這個低水平。

人口結構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可能常聽到所謂人口金字塔結構,底下年輕的多,慢慢地由於各年齡組都有死亡,假定這些人,你跟蹤他們一輩子,他到頂上就沒了,這是一個正常的沒有人為干預的年齡結構。那麼人們開始不生了以後,金字塔的底下就越來越小,這也還是一個可能比較平緩的變化,人口的生和死在緩慢地變化,用數學模型描述都不難,人們對此趨勢的預測可能有樂觀的、有悲觀的,但是這些人口結構都是一個形狀,不會變。如果有的時候人發生戰亂和饑荒,就會影響某一個年齡層。中共的政治運動會影響人口結構,人口的劇烈變化使一個社會很難適應,對整個社會的勞動力需求、婚姻、就業、入學等等都是一種巨大的震盪。

李少民表示,大致上來講,生孩子既是一個成本,又是一個投資,有這個效率,就是能夠增加經濟收益。發達國家對孩子的培育、投資是很多的,農業社會就是現代化之前對孩子投資很小,孩子只要他會走了,就是勞動力,你去撿柴火、撿糧食、找野菜。所以農業社會多生孩子的成本相對低,也不用受教育。那麼中國現在我們都知道是個內卷社會,從懷了孕就開始考慮上名校,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所以這個壓力很大。像很多歐美國家,尤其是加拿大、澳大利亞這種國家,生孩子是很大的樂趣,人們不太考慮生多生少,而且養孩子成本相對低,社會對他們的支持很大。

而在中國現在的年輕人一考慮到生孩子,他就害怕,他想的根本就不是天倫之樂,他想的都是成本。而且現在很多年輕人,他認為生孩子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一看到孩子想到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課外教育,各種各樣的鋼琴舞蹈,這不得了,這一系列的東西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不是說你必須的,但是攀比之下,你不做的話很丟臉。

李少民說,中國以前經濟很不好,經濟不好的原因不是因為人多了,而是因為中共的經濟政策是錯的,比如說大煉鋼鐵,人民公社食堂管飯,那都是胡來的。但是中共認為只要降低人口就好了,我覺得它這是甩鍋,把經濟發展不好的原因歸結為人太多,這是中共早期的人口思想。後來又有一群搞自然科學的以宋健為首,這個搞火箭的突然沒事幹了,開始用所謂控制論來計算人口,居然計算出中國最佳人口是五億,也不知道為什麼,共產黨竟然就信了這一套,所以七十年代末當時從兩胎化急劇降到一胎化。中國從五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初,中國的婦女一生生五個孩子以上,後來從生五個以上一直降到生兩個,最後講生一個,這個是急劇地下降。別的國家的人口是自然地慢慢降下來,中國是急劇地下降,從七十年代一直到七九年推出一胎化,那就是斷崖式地下降。

李少民說,印度在七十年代國大黨執政時也搞過一個控制人口的政策,就是不讓人生孩子,生多了孩子它要懲罰。但是印度是民主社會,這個不讓人生孩子的政策,弄得人們怨聲載道,都在罵,第二年選舉的時候,這麼多年執政的國大黨輸得很慘。所以只有專制制度可以要求人們生不生孩子,民主制度是做不到的。

古代人口重要性大於土地 美洲新農作物致全球人口大增

《大紀元時報》總編輯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習近平講過兩句話,很多人現在都在笑,他一句是說打江山、坐江山,另一句說江山就是人民,這兩句話放一起,邏輯上就變成打人民、坐人民了,所以現在被人們嘲諷和批評。習近平其實說的是中國古代政治的概念,中國古人說的江山社稷指的不是領土,而是老百姓,所以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說所有有土地的地方的人民,其實都是天子的臣民。

在古代,土地不是稀有資源,因為人口少,所以土地反而不是那麼重要,人口才是最重要的。古代戰爭的爭奪焦點,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土地,而是土地上的人,實在拿不到土地就把土地上的老百姓搶走了,老百姓搶不到,就搶女人和兒童。所以古代的國家領土只是一個大致的範圍,並不精準,但是人口屬於誰,這個卻算得很精確,所以人口從來都是人類文明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郭君說,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對現代政治的影響是很大,但是基本上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是以農業經濟為條件來講的。比如我們以中國為例,中國的古代人口一旦超過1億人或者接近1億呢,基本上就會出現社會大的動亂,然後人口就大量消失,幾年戰爭人口甚至損失一半,然後戰爭停止,社會重新安定人口慢慢增加,再到下一個循環。

中國人口突破是在明朝後期出現的,到了清朝時期人口就大量增加。這是因為歐洲人在美洲找到了新品種農作物,最重要包括我們現在熟悉的土豆、紅薯、玉米,這幾種來自美洲的新農作物,對土壤、對降雨量、對氣候條件的要求,都比較低,但是產量是非常高,而且也沒有什麼耕種技術和耕種工具上的要求這種限制。結果就導致全球食品量大增長,不僅僅導致中國人口大量增加,也導致全球人口大量增加。中世紀之前,全球人口大部分時間其實就是3到5億人,中國占了大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所以現在的人口突然大爆炸和南美農作物的推廣其實有很大關係。

馬爾薩斯是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的人,那時候美洲的農作物已經普及了,但作為一個研究者,他還是根據以前的歷史數據進行研究,而且對美洲的新農作物還同樣是基於原始的農業水平來衡量社會學問題的。後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比如說農藥、化肥、種子的改良、耕種技術的進步,地球上適合耕種的面積也大大增加,所以人口的極限變得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了。現在全世界其實可耕種的土地,如果都充分利用的話呢,基本上可以養活150億人,所以農業對人口的限制,現在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了。但我認為馬爾薩斯研究問題的方法、思路還是對的,起碼不能說是錯的,只是人類面臨的環境發生很大改變了。

發達國家人口自然下降 中國人口下降是體制因素

獨立電視製片人李軍在《菁英論壇》表示,世界上最早出現人口減少的發達國家是德國,早在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初,德國就開始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緊接著是匈牙利,時間呢1980年,到了1999年整個歐洲第一次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當年歐洲總人口大概是7.2億左右,比1998年減少了五萬多人。到了2003年,又減少了188萬人,歐洲一直是世界人口負增長最快的地區。到了2050年,預計歐洲人口將下降到6.3億,只占全世界總人口的7%。

在亞洲,日本從2010年以來全國人口就開始減少了,而且近年來減少速度越來越快,目前日本全國人口從2008年的1.28億下降到了2023年的1.25億,降了3,000萬。韓國在2021年也開始出現人口負增長,當年韓國的總人口達到了5,173萬,比前一年少了9.1萬人。按照聯合國的相關的標準,65歲以上人口達到14%就進入老齡化,超過20%就是超老齡社會。韓國一些媒體報導,韓國可能在四年之內就進入了超老齡社會。

世界上最後一個進入人口負增長的發達國家可能是美國,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美國可能到2080年才會出現人口負增長,這還是在現有移民政策不變的基礎上預測的,如果移民政策再寬鬆一點,那可能還要等一百年了。

李軍說,影響生育率的因素,除了經濟原因之外,最重要還是一個價值觀。如果價值觀從以家庭為中心轉向以個人為中心的時候,那麼結婚率、生育率都會大降。這樣看來,其實美國雖然表面上很開放、很現代化,但是大多數美國人還是偏傳統價值觀的。

大紀元資深編輯與主筆石山在《菁英論壇》表示,制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人口增長的最重要的人口因素是適齡婦女。你男人再多,你沒用,婦女多了才重要,因為一個女人這麼幾十年能生孩子,所以戰爭打仗的時候死的幾乎都是男人,剩下很多女人,這個人口還是可以比較迅速地恢復了。中國現在的問題是,男人超過女人三四千萬,就是說你男人再多,你還是生不出來,因為中國人現在的短板中共已經給你規定好了,這也是計劃生育當時的一個惡果,就是重男輕女。

石山說,可能全世界跟中國的情況還不太一樣,因為中國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在降低,但是中國的嬰兒出生率在不應該降低的那個時間段,就已經大幅度降低。因為中國的強迫計劃生育,使得現在中國的人口結構會有一些很大的問題。中國現在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其實跟體制有關,跟人口反而沒那麼大的關係。

新唐人、大紀元推出的新檔電視節目《菁英論壇》,是立足於華人世界的高端電視論壇,該節目將彙集全球各界精英,聚焦熱點議題,剖析天下大勢,為觀眾提供有關社會時事和歷史真相的深度觀察。

本期《菁英論壇》全部內容,敬請線上收看。

《菁英論壇》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轉載和引用《菁英論壇》文章 ,請保持原文內容,並標明出處。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時事金掃描】中共兩防長被控 北京突降冰雹
【菁英論壇】三中全會稅改?崩潰前最後一搏
【秦鵬觀察】李尚福被開內幕曝光 李強講話被刪
【菁英論壇】水庫之殤 中國人頭頂「核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