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作家會被歷史感激?--讀王開嶺《跟隨勇敢的心》

余傑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31日訊】元旦的夜晚,我一邊聽中央電視台轉播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邊讀王開嶺的新作《跟隨勇敢的心》。王開嶺在這本書中講述了一些偉大的心靈、一些偉大的著作,這些偉大的心靈和著作像星辰一樣照亮我們,像火燄一樣溫暖我們,“他們是銳角,暗夜中最嘹亮和驚險的‘銳角’。像矛刺、像號筒、像鋼釘、像蒺藜,鋒芒所向、劍氣所指,無不是黑夜中最黑、最毒、最兇、最險的東西……他們是詩人,是作家,更是鬥士和良心;是知識分子,更是真正的愛國者和人道者。”我被打動了,我覺得書中的文字仿佛在與音樂會中最動人的交響樂一起呼應、傾訴、回旋和吶喊,與金色大廳一起閃爍和榮耀。《跟隨勇敢的心》副題為“我最難忘的讀書之旅”,而我一直以為,了解一個知識分子在閱讀什麼樣的書籍、在咀嚼什麼樣的精神糧食,就可以洞察他擁有一顆什麼樣的心靈。這一次,王開嶺沒有讓我失望。

當許多中國文化人都在煞有其事地呼喚“有體系”的、“原創”的“思想”的時候,王開嶺卻通過講述索爾仁尼琴、奧威爾、加繆、伯爾、克里瑪等作家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事實:今天中國最匱乏的並不是貌似高深的“思想”和“學術”,而是直面現實、言說真相的良知與勇氣。說出“常識”並不需要多麼深奧的思想,卻需要開罪於權力者的勇敢。對於那些“勇敢的心”,王開嶺選擇的是跟隨而不是迴避,是景仰而不是拒絕,是讚美而不是嘲笑。然而,今天大多數中國作家卻已經淪落為《皇帝的新裝》裡的弄臣和小丑。在我們的書籍、報刊、電視和網絡上,充斥著滔滔洪水般的假話、謊話、套話、空話、歌頌的話、獻媚的話、言不由衷的話、自相矛盾的話和自欺欺人的話。連提倡說真話的巴金老人也並沒有說出多少真話,更何況那些以“躲避崇高”自詡的後輩呢?多年在一間陰冷的地下室中讀書和寫作的王開嶺,卻正告這些在現實生活中左右逢源、名利雙收的文化人說:如果沒有一顆勇敢的心,你們就不可能被歷史所記住、被歷史所感激。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們經歷了與俄羅斯一樣深重的苦難,我們卻沒有誕生一個我們自己的索爾仁尼琴。在面對那無邊的苦難時,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想到的是“我是否配得上承擔這種苦難?”而“龍的傳人”們卻在揣摩“如何坐穩這奴才的位置?”

是做“深水魚”,還是做“淺水魚”?是在黑夜中尋找光明,還是睜著眼睛說瞎話?索爾仁尼琴把自己比喻為一條“深水魚”、一頭固執地去頂橡樹的“牛犢”。黑暗是存在的,然而最可怕的並非黑暗,最可怕的是習慣黑暗並歌頌黑暗;鐐銬就在身上,然而鐐銬並非最痛苦的折磨,最痛苦的折磨是什麼呢?“不能浮出水面,不能公開發表作品,不能用一支筆去影響周圍的生活,尤其不能去影響成長中的青年一代──而是把他們白白拱送給敵人去毒化、去‘培養’──這是包括索爾仁尼琴在內的‘深水魚’們每天都遭受著的炙烤和煎迫。他們幾乎聽得見靈魂□□冒煙的焦糊味……”有多少中國作家會感受到這樣揪心的痛苦呢?“多乎哉?不多矣。”在同樣的絕望中,中國詩人食指寫下了《魚兒三部曲》,其中有如下幾句──

“當魚兒完全失去了希望
才看清了身邊猙獰的網繩
春天在哪兒啊,它含著眼淚
重又開始了冰層下的旅程”

食指瘋了,索爾仁尼琴卻目睹了帝國的崩潰。當聖火復活的時候,黑暗只好倉惶逃遁。石映照在《蘇俄流亡者的復活》一文中寫道:“俄羅斯為什麼這麼黑暗?現代極權統治如何輕易地就毀滅了這麼偉大的國度?作為觀光客的羅曼﹒羅蘭說不清楚,研究權力異端的茨威格也說不清楚,它需要一批來自這個國度的真的勇士和警世者的努力,《日瓦戈醫生》這樣做了,索爾仁琴尼的《古拉格群島》緊隨其後,然後還有紮米亞京,他的流亡成果是《我們》。”確實,自由只屬於那些有勇氣追求自由和捍衛自由的人,自由從來不會自動降臨到那些企圖“守株待兔”的人身邊。當年,在克格勃特務們陰毒的目光下,索爾仁尼琴義無反顧地宣稱道:“我不屬於我自己,我的文學命運也不屬於我個人的文學命運,而是所有那千百萬人的命運,他們沒來得及寫完、低聲說完、用喑啞的聲音訴完監獄裡的命運,和自己過於遲了的勞改營中的發現。”是的,他的筆就是一把鐵鍬,撬動了帝國用花崗石建造的基座。

在《跟隨勇敢的心》中,若隱若現地存在著這樣的一個主題──“你是怎麼熬過來的”。這個主題是由一個小故事引發的:蘇聯東歐的專制制度崩潰之後,在加拿大一所大學的課堂上,有人就當年的“布拉格之春”詢問一位捷克流亡者的女兒,好奇的局外人大概想知道,這二十年的光陰大多數捷克人是怎樣熬過來的?這位平時嘻嘻哈哈、性格活潑的女生先是一陣沉默,然後突然失聲痛哭。這哭聲引起了遠在萬里之外的王開嶺的思索:是的,“你是怎麼熬過來的”既是一道同貧困、飢餓、監視和各種威脅打交道的嚴峻生存課題,更是一記人格、尊嚴、良知面臨詰問與挑戰的精神性質疑,因為它還有另一層潛台詞:“那時,你在幹什麼?”這是一場無法迴避的問答。正像文革結束後,每一個知識分子都面臨的慶幸與尷尬:除了“受苦”,你還幹了什麼?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問題──無論是加繆《鼠疫》中那些僥倖的倖存者,還是奧威爾《一九八四》中生活在“老大哥”陰影下的人們;無論是寫下了《不合時宜的思想》的高爾基,還是寫下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昆德拉……

與“你是怎麼熬過來的”密切關聯的另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留在祖國”。王開嶺認為,對該問題作出了“最有力和最讓人信服的回答”的是捷克作家克里瑪。克里瑪是這樣說的:“我可以重複向她解釋:因為這是我的祖國,因為在這裡有我的朋友,我需要他們正如他們需要我一樣。因為這裡的人們和我講的是同一種語言,更因為我願意繼續寫下去,作為一位作家更意味著緊密關注人民的命運,不能漠視它,應該為那些不能為自己辯護的人辯護……對國外能享有的那種自由生活,因為我並沒有參與創造它,因此也不能讓我感到滿足和幸福,正如我不可能感受到他們國家的悲哀一樣……我還可以對她說,我喜歡在布拉格大街的鵝卵石上漫步,那街名讓我想起這座城市的古老歷史,我熟悉並理解它的歷史……”正如丹東所說的“我不可能把祖國放在鞋底帶走”,克里瑪選擇了留下,並承擔由此帶來的一切後果。以勇氣為寫作的源泉,以信仰為生命的支柱,他不懼怕更為艱難的“內心的流亡”。克里瑪不願意離開,是因為愛;他不願意說謊,也是因為愛──愛街道上的鵝卵石,更愛走在鵝卵石上的每一個堅忍不拔的同胞。對此,王開嶺評論說:“‘因為我沒有參與創造它’,這是最令我感動的。也就是說,之所以選擇留守而非流亡,就因為‘我’想親手參與自己國家的‘創造’,之所以沒有率先踏上自由之路,就因為‘我’有一個夢想:要把生命和信仰的種子,最直接地埋植在這塊土地上,要親眼看到貧瘠的它是怎樣一點點升起自由、尊嚴和力量……就像一位農夫,只有吃到親手栽的蔬菜、親手烤的麵包,他才會欣慰而笑,才會獲得價值和意義,才會真正地器重自己。”讓人欣慰的是,克里瑪和哈維爾都迎來了這一天,自由像陽光一樣撫摸著他們皺紋深深的臉龐,“親手創造”的幸福充溢著他們的心房。他們用生活和寫作證實了人身上存在的高貴性,他們用生活和寫作申明瞭一個永恆的信念:雖然不是每一個農夫都能夠吃到自己種植的香噴噴的糧食,但是收穫的那天最終會來臨,你的朋友、親人和子孫都將享受到你的福蔭。他們都會對你的勞動和奉獻充滿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我願意與王開嶺一樣,成為那些勇敢的心的不悔的跟隨者。

【明心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從女星裸照風波後﹐劉嘉玲終於勇敢地站出來﹐發表了書面聲明。另據報導﹐警方將重新了解當年偵查該案的過程及結果。

  • 日,香港《東周刊》登出劉嘉玲裸照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引起香港演藝圈的集體大公憤,香港特區政府也對受害女星表示百分百支持,令香港警方也重新拾起12年前的舊案子,表示要一查到底。受害女星劉嘉玲在大家鼓勵下也勇敢站出來,不僅痛斥《東周刊》的不道德行為,更加表示要提供線索幫助警方把舊案徹查清楚。昨日,又爆出香港警方有情報顯示罪犯擁有當年完整的“強暴實錄”,并會在近日公布。但是受害女星劉嘉玲當年曾經否認過受到了性侵犯,使得這個事件波瀾又起,事件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相對于這個事件的頻頻爆發,涉事各方卻顯得相對平靜。
  • 這是一個媒體時代,而且是電子媒體猶勝一籌,表達自我是很重要的競爭力,特別是口頭表達力。不過,話說得再好,都不如有個敢表達的膽子重要。所以,建立孩子的自信、給他上台的機會,都是培養他勇敢表達自己的方法。
  • 因東周刊裸照事件成為新聞人物的港星劉嘉玲,已確定來台參加金馬獎典禮,她將和金馬獎評審團主席侯孝賢合頒最佳劇情片。另外,資深導演王童與影星陸小芬則將合頒最佳原著劇本獎。金馬獎頒獎典禮十六日晚間在高雄隆重登場,劉嘉玲近日因在東周刊事件中表現勇敢,成為熱門新聞人物。在金馬獎執委會力邀下,她將來台擔任典禮嘉賓,和侯孝賢一起頒發最佳劇情片,預料將為活動氣氛掀起高潮。
  • 因病坐在輪椅上已24年的“月亮歌后”李珮菁,昨天在民視“綜藝大集合”節目裡終於勇敢地”站”起來,靠著自己的雙腳站在舞台上,接受現場觀眾的熱情鼓掌。每天持續不斷從事復健工作的李珮菁樂觀地告訴大家: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真正站在舞台開一場告別演唱會。她希望大家再給她一點時間,有一天她一定會不負眾望,在不靠任何輔助工具的情況下站在舞台,高唱招牌歌曲“我愛月亮”。
  • 一天深夜,我沿著一條燈光昏暗的小徑走回家。經過一片厚厚的叢林,我突然聽到有人掙扎喘息聲。我慌亂地停下腳步,仔細的聆聽。果然沒有錯,那是兩個人悶著頭在扭打的聲音,或間夾雜著衣服撕裂聲。我立刻明白,就在這咫尺之遙,一個女人被襲擊了!
  • 台灣陳水扁總統表示,「改革」永遠是一道「知易行難」的複雜習題,除了勇敢堅持外,更需要耐心溝通,才能化解誤會,獲得人民的最大支持。
  • 大紀元12月1日訊】(中央社記者郭芳贄清邁市特稿)分散在泰國北部五省的台商大多是農業科技廠商,以往要組成台商聯誼會並不容易。來泰二十四年的張榮三於三年前經駐泰國代表黃顯榮鼓勵下勇敢籌組成立了聯誼會,日前在慶祝成立三週年時,再度連任當選第三屆會長,黃顯榮特地前來致賀,證實這位雲林農家子弟的愛心受到政府的肯定。宜蘭籍的黃顯榮四年前履任後,特別重視輔導台商,當時台商聯誼會都在曼谷和附近地區以及南部,泰國北部和普吉島都是台灣觀光遊客最多地區,也是需要照顧的地區。為此在走訪時特別加強與台商連絡。在清邁市時認識當時默默做生意的張榮三,兩位台灣草地郎相處特別融洽。
  • 在我的一生中,好幾次我曾經佇立在相似的十字路口,眺望著地平線,苦苦搜尋著人生的目標。在那樣的時刻,你可以選擇逃避,開始怨天尤人,但你也可以選擇療傷止痛,勇敢地走下去,保持你的愛心。──伊麗莎白•庫伯勒(ElizabethKubler-Ros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