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流泉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3日訊】
宋 馬和之
古木流泉 冊
紙 水墨
30 x 48.7公分

  馬和之,錢塘人,字則未聞。紹興中(西元113l-1162年)登第,官至工部侍郎。善畫山水、人物、佛像,筆法飄逸,務去華藻,自成一家。高孝兩朝(1127-1189),深重其畫,每書《毛詩》三百篇,令和之圖寫,頗合上意。

  畫溪邊古木,鷹隼一棲枯枝回顧,一振翅飛翔,二隼描繪生動靈現。畫幅重心偏於左半,餘演為煙波浩渺。幅中樹、石勾畫皆為馬蝗描法,勾勒樹枝用筆起伏大,筆筆不相連屬,似畫柳葉。(註1)畫石則用淡墨為多,再以略濃之墨複筆勾皴,筆勢柔緩,其法似從郭熙雲頭皴衍化而出,是異於李唐剛勁健銳之氣。飄逸的筆法如行雲流水,脫盡時人習氣,而逕追高古樸拙雅趣。陳繼儒稱其畫曰:「正如方外不食火人,另具一骨相者。」 (註2)亦善比況也。

  又幅左下署「馬和之」款以濃墨書寫,墨色與畫似不太符,結字與「清泉鳴鶴圖」之款亦稍異。而「墨林祕玩」右側亦有名款後抹拭痕跡,疑或補偽款者認為位置不當而拭去。

  本幅所繪內容乃出自《詩經.小雅篇.鴻鴈之什》章之「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蓋寫憂亂之詩(另幅「清泉鳴鶴圖」則為同章之「鶴鳴」,「鶴鳴」則為招隱之詩。)(註3)二圖皆寓規鑒戒慎含意。

  此圖宋末時為莊肅所藏,幅中有「蓼塘」一印,友人周密(1232-1298)曾兩至莊家看畫,藏目中有馬和之畫一冊,不知是否即此?(註4)按莊肅收藏馬和之「畫詩經圖」當不止一冊,如張青父於萬曆甲寅(1614)自吳寬(1435-1504)四世孫處購得馬和之畫一卷八圖,亦為莊肅藏,曾經沈周(1427-1509)鑑定,該卷四風四雅並無此二圖(註5),而此二幅於宋末莊肅家可能為整冊,明初為楊士奇藏(1365-1444),至項元汴手上時僅存二幅(註6),再傳至張則之、江文柏(1662-1772),有汪氏「柯庭文房之印」,後入清宮。

(許郭璜)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