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雙鴛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3日訊】
宋 惠崇
秋浦雙鴛 冊
紙 淺設色
27.4 x 26.4公分

惠崇(約965-1017),是北宋時能詩善畫的和尚。他擅長畫精巧、富詩情的小景畫,尤其擅長表現秋天的景色。他所描繪的江南,無論是「煙雨蘆雁」還是「秋水坡塘」,都能引發許多文人雅士的共鳴。

  這幅「秋浦雙鴛」描繪著初秋時分,河岸邊的閒情野趣。一對小水鴨(原誤題為鴛鴦)來到河岸旁駐足停息,轉頸梳理毛羽,氣氛安寧清靜。畫家以枯萎的荷葉、蘆葦點出了「秋」的季節,淡雅的設色更為這件畫作增添了清冷的秋意。小水鴨的羽毛用細筆點簇而成,將羽毛的蓬鬆感表露無遺。而用墨筆勾勒的蘆葦與草葉輪廓,更與以沒骨法細膩點簇的荷葉,形成了勁拔、秀潤的對比。

  此圖虛實相映成趣,畫風清新之外,也帶幾分詩情,雖然難以肯定為惠崇真蹟,但仍不失為一幅耐人細心品味的宋代小品佳作。

  惠崇是北宋初著名的詩僧。(註1)小傳最早見於郭若虛《圖畫見聞誌》(西元1074年序)卷四花鳥門,其文曰:「建陽僧慧(惠)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瀟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翁同文氏曾考訂其生卒年,約當西元九六五至一○一七年間,惟證據薄弱,迄未獲得學界的認同。(註2)至於惠崇的出身地,歷來亦說法不一。除福建建陽外,另有稱作淮南(揚州)、長沙人。目前雖無法確認何者為是,但上述地點,仍不妨視同惠崇生平步履曾及的活動範圍。(註3)

  史載,惠崇畫山水,初得力於巨然(活動於10世紀後半),後又一洗縝密、蒼厚的山勢,特工於描繪格局較小,且富有詩情的江南風物。行筆落墨,充滿了虛曠與蕭散,了無人間煙火氣息。(註4)有宋一代,論者即對他的作品賦予高度地評價。例如王安石(1021-1086)嘗言:「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吾最許;沙平水闊西江浦,鳧雁靜立將儔侶。」沈括(1029-1093)也說過:「小景惠崇煙漠漠。」另外,黃庭堅(1045-1105)《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十七,則於「題惠崇九鹿圖」中,分析惠崇與同期畫家寶覺之間的風格歧異:「惠崇與寶覺同出於長沙,而覺妙于生物之情態,優於崇,至崇得意於荒寒平遠,亦翰墨之秀也。」(註5)

  至於文學界,詠嘆惠崇畫作的名句就更多了。蘇東坡(1036-1101)曾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兩兩歸雁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以及黃庭堅的:「惠崇筆下開江面,萬里晴波向落暉;梅影橫斜人不見,鴛鴦相對浴紅衣。」「惠崇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凡此,均是惠崇小景畫的絕佳寫照。(註6)

  惠崇的畫作,見諸於著錄者,有「春江晚景」、「四季山水」、「小景扇面」、「畫扇」、「著色四時景物」、「古木寒鴉」、「九鹿圖」等數幅(註7),惜均已不傳。若就存世畫蹟論,僅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秋浦雙鴛」,遼寧省博物館的「沙汀煙樹圖」,以及日本私人收藏的「荷鷺圖」、「蘆雁圖」(註8),較接近於畫史所傳稱的惠崇風貌。

  院藏「秋浦雙鴛」,無款印,畫題及作者,均係乾隆時所訂定。畫幅上方,并有御題行書一則:「秋浦兩鴛鴦,雙棲不改常;蘆蒼垂白冷,荷敗罷紅芳。似喜弗離別,奚曾戀稻梁;上人出家者,此畫卻無當。右惠崇秋浦雙鴛。」然細察幅中所繪禽鳥,卻並非乾隆所稱的鴛鴦,而應該為小水鴨。料想乾隆是受對幅題記所誤導,乃有此語。

  對幅題記,凡五首,分別為元末明初人貢穎之、張田、逸齋、王行和獨醉生所書。大抵在針對畫意,自抒感受。抄錄如下:

  「館娃宮畔百花洲,常侍君王此處遊;一夜秋香零落盡,至今沙鳥亦含愁。宣城貢穎之。」

  「鴨嘴灘頭雙野鳧,敗荷顏色錦模糊;分明一段江南景,卻向人間作畫圖。張田。」

  「渚蓮香盡綠波秋,錦羽雙棲得自由;日暮菱歌聲斷處,每人正在木蘭舟。逸齋。」

  「秋雨更秋煙,相將日暮天;最憐沙上鳥,欲臥不成眠。王行。」

  「涼風吹南湖,綠水澹秋影;猶有雙鴛鴦,飛鳴兩相並;盪舟人不來,芳期隔暝煙。淼淼白蘋洲,王孫舊所遊,那堪搖落後,沙鳥亦含愁;迴首西湖月,娥眉幾度秋。獨醉生。」鈐印一:「周爵之印」。

  至於幅上所鈐的收傳印記,亦不乏知名之士。其中,「趙孟櫅印」、「仰不愧俯不怍二樂也」、「寶藏」三印,似出自同一人。宋德祐間(1275)有名趙孟濟者,不知是否即此?倘若此三印確定,則「秋浦雙鴛」的成作年代,至少可推至南宋末葉。(註9)不過,歷來學界對於此畫的斷代,說法不一。有人懷疑宋代收傳印的可靠性,而認為畫幅應出自元人之筆(註10),亦有人根據畫上沈周(1427—1509)、項元汴(l525—1590)、吳廷(17世紀前半)、耿昭忠(1640—1686)的鈐印,主張畫幅的完成時間不會早於明。(註11)

  在「秋浦雙鴛」中,實景悉數集中於畫幅右側,形成明顯的對角斜線,符合南宋所習見的構圖形式。運筆使墨,則兼容挺勁與柔細於一爐。如蘆草的屈曲折轉,即充滿強健的提頓變化;畫枯荷及水鴨,又轉化為細筆點簇;此外,水濱的小草與卵石,在南宋冊頁畫裏,亦頻頻出現。儘管通幅筆致趨向於寫意,但作者對動植物形象的掌握,卻極其精準。放眼元、明兩代的可靠畫作,似乎很難找出同等風格的例證。基於上述畫面的觀照,筆者寧可採證從寬,認定「秋浦雙鴛」的上限,可置入南宋。至於本幅是否與北宋初惠崇的畫風相若?則依舊是懸而待決的課題。

(劉芳如)

註1:明代方回(1227-1306)指稱,惠崇詩學賈島、周賀,清苦工密,頗有「景聯人,人著意」的境界。南宋初,周煇《清波雜誌》已將他推為「九詩僧」之一,與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宇昭、懷古並列。參見宗典,〈中國畫史上崛起的三畫僧—惠崇.玉澗.牧谿考〉,《朵雲》第1期(1981年5月),頁170-171。

註2:參翁同文,《畫人生卒考》,《故宮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69年10月),頁70-71。及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上冊,頁229-230。

註3:參米澤嘉圃,〈惠崇傳稱作品(上)〉,《國華》第942號(1972年1月),頁33。

註4:同註1文。

註5:參陳高華編,《宋遼金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頁221-223。

註6:同註3,頁36。

註7:同註1文。

註8:參米澤嘉圃,〈惠崇傳稱作品(下)〉,《國華》第943號(1972年2月),頁7。

註9:參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宋畫精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1976),上卷,頁11。

註10:James Cahill, An Index of Early Chinese Painting(Berkeley, Los Angeles &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p.99﹒

註11:同註8,頁10。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