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竹文禽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3日訊】
宋 黃筌
雪竹文禽 冊
絹 設色
26.3 x 36.4公分

寒冬的江河畔,兩株荒枯的楊柳佇立在突起的白色巨石上。猶如垂釣老叟的柳樹,將它細長的枝枒拋向灰濛的江面。江河上一對水鴨夫婦,遠遊而至;柳稍枝頭上的四隻八哥、柳石間幾株叢生於的寒梅雪竹,也同為這冬河之畔增添不少的生意。

  在這幅「雪竹文禽」圖中,畫家將樹石等主要實景置於幅左,而將江河與水鴨置於幅右。這種虛實對映的佈局,不僅顯示出南宋獨特的審美趣味,也展現了自然生態活潑靈動的特質。畫家繪以梅、竹,以及成對成雙的遊禽與飛鳥,不但點出了早春時序,更具有吉祥的祝幅之意。

  此畫沒有畫家名款,舊傳為五代黃筌(活動於903-965)所作。黃筌是五代後蜀的宮廷名畫家,北宋時隨著蜀主歸宋後,便與其子黃居寀同入畫院供職,對北宋初期花鳥畫影響深遠。黃筌喜用勾勒填彩,設色上也較為濃豔。本幅「雪竹文禽」的畫風野逸簡淡,以畫風來看,可能不是黃筌真蹟,而是南宋畫院畫家的作品。

畫髡柳兩株,一株上棲鴝鵒(八哥)四。寒梅雪竹,在柳石之間。水濱叢葦負雪,偃仰有致。波上復見水鴨一雙,唼喋遠游而至。梅竹點出早春時序,禽鳥成雙成對,有吉祥蘊意。幅中樹石等實景均置於幅左,右方虛處僅配以面積極小的游禽,兩相對映之下,益能展現自然生態活潑靈動的特質。

  此畫原無名款,清代梁清標(字玉立,又字棠,號蕉林,西元1620-1691年)收藏後,為定畫題及作者名,始傳為黃筌作品。按黃筌(約903-965)為四川成都人,五代後蜀的宮廷名畫家,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隨蜀主歸宋,是年卒。(註1)目前存世唯一較為可信的黃筌作品,是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寫生珍禽圖」,描繪二十四種品種、動態互異的鳥、龜、昆蟲(註2),生態逼真肖似,線條勾勒工細,賦色濃麗精準,而本幅「雪竹文禽」則較為野逸簡淡,以畫風觀之,未必為黃筌真蹟,較可能是南宋畫院之作。

(葛婉章)

註1: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收錄於《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第一冊,頁173。宋《宣和畫譜》,收錄於《畫史叢書》,第一冊,頁549-550。

註2:朱家溍主編,《國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頁86-89。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