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与全球同步 《黑客Ⅲ》引進內幕解密

標籤:

【大紀元11月8日訊】“這是內地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首映,甚至超過《泰坦尼克號》,才100個拷貝發下去,但卻是全部滿場!”華夏發行放映公司的副總趙軍昨日抑制不住興奮地對記者說。

  據中華网11月7日報道﹐《黑客帝國Ⅲ》是內地第一部全球同步上映的好萊塢大片,因為它的上映時間定格在2003年11月5日——這個代表著中國電影改革之年的特殊時間,因此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是體制改革進程中必然的產物,甚至代表著今后好萊塢大片的引進速率。事實是否如我們的推測一樣一切盡在掌握呢?記者昨日通過對影片制片方華納公司、引進方和發行方以及相關人士的采訪,得悉了同步引進的幕后故事,看似簡單的一次“全球同步”上映,其實凝聚了許多無名英雄的心血与汗水。而《黑客Ⅲ》的同步引進是否會打開大片引進的新局面?

  引進之前  反盜版是最大的動力

  當大家听到今年最令人期待的几部好萊塢大片的票房數字時,亦不會對《黑客Ⅲ》抱太大期望了:《哈利楫i特Ⅱ》5200万、《黑客帝國Ⅱ》4200万、《終結者Ⅲ》2800万、《霹靂嬌娃Ⅱ》1000万、《綠巨人》700万……諸多好萊塢巨制在內地的票房產出竟不如一些國產大片!進口大片与全球同步上映間隔在不斷縮短,而內地票房卻沒有成正比上升,這樣現實的生存環境令到好萊塢片商唯一得利的途徑——分賬收入亦不太可能有明顯增長。讓影片“同步上映”的最大動力應該來自制片方,現在這一動力對許多大片來說卻付諸闕如。

  与此同時,“同步上映”還面臨著技術及盜版等多方面的困難。進口片除去審查流程,最快也得有45天的譯制周期。所以要實現同步上映,譯制工作得提前一個多月進行,這樣宣傳時間也非常緊張,各個部門都得加班工作,帶來很多不便。而盜版問題也令人擔心,据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以前最怕的是上映前有盜版出現,一部進口片先要送中影公司審查,必須留兩個拷貝和四個錄像帶給他們,審查周期最快兩三天,一般得一周才獲得許可證,然后才能交給北影洗印厂,洗印完再由他們轉到發行公司手里,最后到影院,這整個周期要一個多月,為了防盜版,我們要花几十万元。現在一般前几個環節不會有盜版出現,只是到了影院就沒法控制了,他們用于盜版的技術都不是偷拍,而是花几万元買拷貝出去翻錄。”

  今年的《黑客3》之所以能同步上映,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中影公司和華納公司雙方的大力配合。拷貝很早就制作出來,因此可提前送審。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中影公司和華納公司雙方的大力配合。雖然以前的《紅番區》和《飛龍再生》也實現過全球同步上映,但《黑客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萊塢大片同步上映。“應該說是雙方對《黑客Ⅲ》的期待都高,所以我們也決定作一次嘗試,看看這樣的票房出來會有怎樣的結果。”中影發行放映公司副總經理翁立這樣總結了此次的前因。

  引進之中  三個月周期縮成20天

  經多方了解,原來這次力主同步引進的功臣是中影進出口公司的引進部門。已与華納公司有多年業務聯系的周鐵東說:“其實早在第一集《黑客》上映時我們已經想到第二部能否同步上映了,但當時遇到非典,所以第二部完了后我們立刻投入第三部的同步引進工作中。我做過一些調研,一直想論證一下沒有盜版,進口片在中國的票房能達到怎樣的水准。”

  据悉,中影進出口公司進口部在《黑客Ⅱ》上映后就向華納提出了第三部的合作意向,給他們發了一張同步上映必須遵循的時間表,華納公司也很樂意配合。原計划9月22日由外商將拷貝送中國審查,沒想到因為特效未全部完成,一直拖延到10月13日才來,當時周鐵東顧不得許多,捧著拷貝直奔電影局。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拷貝必須經過初審、局審、獲得通過令、下厂譯制、轉錄像帶第二次送審、獲准印證、与院線簽合同、向海關提前15天備案等諸多程序,按這樣算下來一般都要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可現在一個程序都不能省,時間卻要省下三分之二!這是最令中影公司進口部的同事們焦急的事。一個國慶黃金假期,他們沒有心思度假,不斷地打越洋電話、發電子郵件……為了防盜版,這次采取了在澳大利亞沖印拷貝的辦法,而中影公司說服華納公司承擔了這筆昂貴的費用,而字幕費則由外商与中影各擔一半。按規定進口片的外語拷貝只能印十個,這次為了保證同步上映,中影公司申請了100個名額!

  當前晚首映式全國出現場場爆滿的情況時,最開心的便是這次為引進工作付出了艱辛努力的中影公司工作人員。他們從10月13日接到拷貝到10月27日全部拷貝到位,只花了不到20天時間!

  引進之后  《黑客Ⅲ》的前景

  如果僅僅是《黑客Ⅲ》一部影片的票房創下紀錄,它的意義也不過如此。但大家關心的是,它是否能掀開中國內地好萊塢大片全球同步上映的新一頁?記者采訪的結果,大部分認為這只是一個特例。華影副總趙軍表示:“如果不是這种有壓倒力度的片,進行同步上映不太必要。同步上映要求素材提前運送,在境外打字幕,在我看來可以說得上是在文化上的一次小小革命。”什么叫壓倒力度的片?不僅趙軍,華納公司都不敢對影片的票房作預測,翁立也只是說“肯定超過《黑客Ⅱ》”。對于中國的電影市場,誰也不敢大膽預言了,因為就在今年,已經有那么多曾被看好的影片都遭遇了滑鐵盧!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同步上映帶給中國引進和發行方的利益沒有明顯的體現,所以大家不主張每部片都像這次一樣加班加點,用翁立的話說是“我們准備得有點倉促,洗印遲,幸好是系列,我們用了些第二部的宣傳和拷貝素材,而且同步的成本也很高,部部這樣做不太現實,當然如果成功,我們會進行總結,有可能再遇到這類大片還考慮同步上映。”

  《黑Ⅲ》同步上映會不會真正將票房翻番?接下來就看發行工作了。今年暑期檔引進片的速度最快,大片最多,但票房卻像患了陽痿的病人遲遲不能勃起,因此我們不能再一味哀嘆埋怨影片的質量,如今我們看得再清楚不過的是:影片的質量提高了,引進程序縮短了,如果票房仍然不行,恐怕也該是時候反省一下發行工作的不力了!

  ■引進之歷史  中國引進外國電影的前世今生

  像很多事物一樣,中國引起外國影片的歷史也是一部對外開放的歷史。在解放初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主要引進的影片都來自友好國家,很多影片的“引進”都是外交的需要——作為友好交流,相互交換電影在對方國家放映。1978年,中國确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方向,從此開始大量買進國外生產的影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買斷全部版權”的,即一旦引進我國,影片何時被放映,在哪里放映(包括在電視台播放)都由我國自由決定,而不用受片商的限制。

  1988年,全國的娛樂業迎來了改革開放之后的大繁榮,但電影卻一路下滑,來自中國專業電影刊物《中國電影市場》的數字令人触目惊心:1979年,全國電影觀眾人次293億,而到1994年下降到3億。觀眾人次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走私和盜版影片的大量擁入。中央在打擊非法的“內參、特供”片放映點的同時,開始意識到用封堵的方法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于是考慮采用國際通行的“分賬法”,引進“基本反映當代文化藝術和技術水准的”最新國外影片。和“版權買斷制”不同,在以“分賬制”引進外國影片時,中影不必交納引進費用,只要和國外片商分享票房收入。當時商定,每年中國以分賬制引進十部左右外國影片,其中美國的占1/3,歐洲的占1/3,其他國家占1/3,外方和中方“四六分成”。顯而易見,采用“分賬法”可以在第一時間引進國外最流行的影片,這無疑可以給當時蕭條的電影放映業注射一劑強心針。据一位資深的電影業人士透露,1994年,由于電影市場不景气,在制片厂、發行公司和影院之間出現了高達一億美元的債務鏈;引進“十部大片”之后,在三年內債務被全部還清,并且中影公司積累了大筆資金。可見,在開始階段,“十部大片”确實激活了市場,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
  
  但是,“十部大片”在中國市場上風光了一段之后,很快便顯出了疲軟之勢,并且其負面影響逐漸顯現。這主要是由于“引進”之后的后續手段沒有跟上。首先,影院等基礎設施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健康的電影文化氛圍沒有被建立起來,加上盜版的肆虐和相對于中國消費水平太高的電影票价,所以電影觀眾的數量并沒有增加到應有的水平,加之國產電影的進步不大,“十部大片”繁榮市場的作用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反而嚴重地擠占了原本就在萎縮的國產電影市場。另外,由于審批手續過于繁复,造成引進國外影片的滯后過長,根本無法抵御反應快捷、价格低廉的盜版光盤的沖擊。(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為角色增重15公斤 黃曉明領獎時激動手抖
任嘉倫官宣解約A股上市公司 消息登熱搜榜首
那英《歌手5》排名墊底 網友錯愕 疑是「劇本」
章子怡攜4歲兒參加戲劇節 孫紅雷論輩分引爆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