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篩檢 無須切片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2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台灣大學發展出一種最新偵測方式,只要利用超音波測量腫瘤上的新生血管密度,不需要侵入人體,即可分辨腫瘤期別、良惡性程度,甚至進一步將癌組織分類,運用不同的方式治療。

 美國德州大學安德遜癌症中心分子細胞腫瘤系主任、中研院院士洪明奇並預言,這項研究成果有潛力進一步發展成為取代病理切片的新技術。

 台灣大學新生血管中心昨日發表這項最新研究成果。計畫執行人之一、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邵耀華指出,血管新生的狀況是腫瘤生長與轉移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腫瘤上面的新生血管越密、血流供應越豐富,腫瘤的惡性程度就越高。

 邵耀華表示,過去台大謝豐舟教授等人發展出使用彩色杜卜勒超音波偵測腫瘤血管數量的指標(CDVI),不但能夠用來預測大腸癌遠處轉移的能力,而在胃癌的研究中也發現,同樣期別的病患,CDVI高者接受手術後兩年存活期是「零」,但CDVI低的病患,兩年存活期可高達六成。

 與CDVI僅能偵測血管密度相較,新生血管中心最新發展的這項檢測方式,改用「動力杜卜勒超音波」測量紅血球移動的功率、計算血液流量(PDVI),還可以分辨哪些是新生血管。因此可以在不侵入人體的情況下,偵測出腫瘤上面有多少會助紂為虐的「新生血管」。讓醫師更精確分類腫瘤、診斷癌症期別,並做出治療選擇。

 臨床使用發現,VI值越高(也就是新生血管較密、血流較豐富)的肝癌病患,使用沙利竇邁治療的效果,比VI值低的病患更好。換句話說,臨床上遇到VI值高的肝癌患者,就可以考慮選用化療,而VI值低者就可能考慮使用其他治療方式。

 署立桃園醫院院長、前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張金堅教授表示,這項創新的研究成果初步將應用於與傳統診斷方式的結合,預測癌症預後與治療方向。

 此外,如果偵測發現腫瘤新生血管密布,在進行病理切片時也必須特別留心。(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禁藥THG 雅典奧運 IOC決全力查禁
SARS研討會落幕  台灣與世衛仍無對話管道
北京約五成以上兒童出現鉛中毒現象
血糖篩檢糖尿病宣導 8日在基隆仁愛國小舉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