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文媒體質疑神五意義

【大紀元12月28日訊】以下內容由大紀元記者魏德縮寫自歐覽。

前中國社科院馬列研究所所長,海外中文時事評論員蘇紹智說,在舉國歡慶神五之餘,也應該考慮一些深層的問題。 北京航太大學教授韓德強在BBC中文網站也曾撰文說,神五除了增強民族自豪感外,對普通人還有什麽意義呢?對增強國防力量又有什麽意義?或者簡單說,神舟五號會不會成為一個特大的禮花?

韓德強教授的意見值得重視,他在文章中做了一些分析。但未見國內認真討論這些問題。

海外對神五的輿論簡單綜述如下。

一、神五上天,耗資多少,未見公開報導,一說20億美元。當此中國還有大量貧困農民和城市人口,還有日益擴大的失業大軍,政府在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國計民生攸關的項目投入太少的情況下,耗費巨資搞航太是否值得,應予考慮。

二、在中國,神五上天是個突破。但擺到國際上來看,俄、美在四十年前早已實現,現早有突破。神五不過相當於四十年代水平,不宜估價過高。

神五裝備、技術和人員訓練多來自俄國,沒有實質上的突破、創新。因此,與俄美兩國的差距仍然很大。

載人宇航飛船上天,在今天的歐洲和日本的科學技術也都可以做到,只是他們考慮到經濟代價太大,又需經人民批准,不為而已。所以,在國際上過分自我宣傳,沒有實際意義和效果。

三、神五上天能否取得國防和經濟上的多重連帶效應,官方多表示肯定。韓德強教授客觀地認為,神舟五號是中國航太工業的單騎突進,若無國家大政方針的跟進調整,很難取得國防和經濟上的多重連帶效應。從這個意義上,神舟五號確實有點象一個大禮花,鼓舞人心,但實效不多。海外輿論講得比他更為突出。

四、神五上天,實效並不太大,但已引發了一系列副作用。一是外國輿論﹐如英國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既已可以耗巨資於航太工程,不必再給予國際援助和貸款,如日本立即大幅度削減了對華貸款;一是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再次擡頭[如尼古拉斯.克裏斯托夫(NICHOLAS D. KRISTOF)於2003年12月20日在《紐約時報》登載的一篇題為“中國威脅﹖”的文章-編者注]。

因此,在國際航太領域的競爭中,中國並沒有特殊的優勢,發射載人宇航技術也不是展示國力的標誌。(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龍延:江澤民借神五栽培「林立果」
參與神五設計的中國航天專家周鼎新被殺
【專欄】林保華﹕神五上天﹐人頭落地
田野:請還給弱勢者以苟活的權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