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溫室氣體 已成全球共識

標籤:

【大紀元12月7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魏國金特譯╱自一九九七年於日本達成協商以來,第一個要求各國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便在制定法規與遭全然否決的未定狀態間苟延殘喘。俄羅斯官方二日宣稱俄國不會批准該協議,京都議定書的前景受到致命打擊。不過,部分氣象與外交專家認為,若與其所帶動在實踐上的長遠影響相較,京都議定書本身的命運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專家說,縱使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一與第四大國的美俄拒絕批准該公約,京都議定書已經以一種不起眼但重要的方式改變了世界,而且這種改變將難以逆轉。

許多專家批評,京都議定書的影響力深受其嚴重瑕疵的囿限,其中包括它欠缺對中國與其他開發中大國設定排放限制,以及其短促的時間架構(設定二○一二年為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期)。為此,要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必須另起爐灶。

京都議定書雖已獲一百二十國批准,但美國總統布什於二○○一年將之否決。沒有美國,唯一可讓該議定書達至法規門檻的方法,就是要有俄國的參與,而一旦形諸法規,工業國家必須在二○一二年減少其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達一九九○年標準的五%以上。

傳言俄國總統普廷的最高經濟顧問伊拉里歐諾夫二日的聲明只是一種先發制人的手法,希望藉此獲取歐盟、日本等支持議定書最力國家的最大讓步,一名較低階的官員三日就宣佈,「除了邁向批准外,俄國尚未對批准議定書做出任何決議」,上述種種,讓議定書的生效似乎仍有一線希望。

但是,不管俄國最後的決議為何,在毫無節制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逾一世紀後,全球朝向限制該氣體排放的進程已明確展開了。布魯金斯研究所客座學者、柯林頓時代參與該議定書的助理國務卿桑德羅說,成功的標準不在於是否這第一份公約無異議的付諸實行,而是在於它是否把世界帶往一條解決長遠問題的路徑。

桑德羅與其他專家提到,歐盟已通過自二○○五年起實施溫室氣體排放信用交易制度等相關法律,而不管京都議定書的命運未來何去何從,歐盟都將遵循該議定書的藍圖行事。

在美國,縱使布什與共和黨掌控的國會強烈反對該公約,對氣體的排放制定較為寬鬆限制的立法要求也獲得普遍支持,反對京都議定書者卻不得不承認,情勢已然改變。反對該條約的「競爭企業協會」氣象政策分析家艾柏指出:「京都議定書已經陣亡了,但這不意味它沒有造成實質的破壞,也不表示它不會繼續危害企業。」

批評反對聲浪者認為,議定書的精髓在於設定排放溫室氣體的上限。該公約絕不可棄之不顧,因為沒有限制,產業就沒有動機去開發規範人為污染最便宜、最有功效的方式,「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氣象政策主任唐寧格說:「如果美國發明了催化轉換器卻沒有通過清淨空氣法,這個機器不會派上用場,我們也仍然會在裊裊污煙中窒息。」

 (取材自紐約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大氣污染阻礙全球努力
北極冰帽加速融解 地球暖化加劇
最新研究:南極海冰過去半世紀縮減五分之一
綠色和平:美政府環保政績敬陪末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