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經濟學家說失業率高有利于健康?

人氣 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6日訊】中國有一句古話,禍兮福之所倚。在美國失業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但是最近科學家說,困難時期可能并不都意味著坏事,最近的研究證明困難時期可能對人的健康有利。

在北卡羅來納州大學任職的經濟學家克利斯朵夫.魯赫姆(英文名:Christopher J. Ruhm)出具不少論据證明他別出新意但備受挑戰的假說。他最近由全國經濟研究局出版的研究表明,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人口死亡率就下降半個百分點。

魯赫姆的解釋是: 當工作机會稀少時,失業者和仍然保有工作的人可能活得更健康些。他們更可能進行鍛煉,更不容易在外面下館子,或者有病不去看醫生。當經濟極度萎縮時,那些吸煙吸得最狠和最肥胖的人最有動力改變他們一貫的行為模式。

魯赫姆的想法和常規的看法完全背离,他的論點也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員哈韋布萊諾(英文名:M. Harvey Brenner)相左,布萊諾的研究認為70 年代初期和80 年代經濟疲軟對人健康不利。魯赫姆說他研究從1972 年到2000 年的數字得到的結果与哈韋布萊諾的結論恰恰相反。

但是,魯赫姆欣然承認他這里所說的“健康”并不包括“精神健康”。另外,他的研究強調的是“暫時”的經濟不景气。從長遠看,他說,經濟增長無可爭辯地是對健康有利。 “我堅定地認為從孟加拉搬到美國對你的健康非常有利,” 他說,“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長期發展的原動力在于技術發展,然而技術發展并不總是非常穩定而持續的。在短期內,技術可能對生產力推動不足,從而迫使勞動者工作更長時間,面對更多壓力。

當工作壓力可更大,雖然收入可能隨之有一定改善,但是所謂的“机會成本”有所增加,比如你要一天工作11個小時,那就得放棄做別的東西,比如鍛煉身體,看醫生,做一頓有營養的飯菜。魯赫姆拿這和污染作比較。從長遠講,經濟增長促進污染少的新技術的發展,但那些技術源源不斷地涌現,近期內經濟繁榮仍然可能帶來更多的污染。所以經濟增長,尤其是短期內,帶來的副產品不利于健康。

魯赫姆稱失業率每上升1%,人們平均抽煙、肥胖病和不鍛煉身體的可能性就分別降低 0.6%、0.3% 和1.8%。 而越是還有工作的人,這一趨勢體現得就越明顯。

美國的經濟學家一直在研究當事關自己的幸福安康,人類是否會作理性的選擇。 比如說為什么在經濟如此繁榮的狀態下,美國肥胖病在過去25年增長率高居不下?@

《華盛頓觀察》周刊,2003年第5期(總第21期),2003-2-5(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強化大學就業輔導機制 台灣教育部青輔會有共識
經建會預估92至96年台灣經濟成長率4.4%
林保華:董建華施政報告 東方明珠轉黯淡
香港最新失業率為百分之七點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