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連續劇《走向共和》之精析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7月17日訊】中國大陸拍攝的59集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歷經數年耗資巨大,可謂歷史巨篇。該劇反映了從洋務運動後期到張勳復辟前後約四分之一世紀的重大歷史變遷,比較翔實細緻地描繪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庚子賠款、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辛亥革命、清廷遜位、民國建立、臨時約法、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洪憲稱帝、護國討袁等許許多多重大事件的巨幅歷史畫卷。該劇還一掃以往對人臉譜化和對事片面定性之舊習,對西太后、李鴻章、袁世凱以及其他眾多滿清王公大臣的刻畫和描述沒有按照中共教科書的蓋棺定論,不脫離基本史實原貌,按所涉歷史人物的各自的行事風格、地位官價、對國勢和時局的認知以較能讓人接受的方式將他們展現於百年以後的觀眾面前。

此劇不僅是清末民初的回顧和歷史知識的基本教育,而且還可對當今中國民眾進行民主自由的教育和思想啟蒙。千家萬戶茶餘飯後坐在電視機前地跟隨劇情起伏,接受語言淺顯易懂的孫文三民主義,顯然比閱讀有關民主自由思想理論的長篇大論輕鬆自在的多。凡中國大陸所出的電影和電視劇,還沒有一部能如此清晰地條理地通過主人公孫文本人宣揚其一生為之奮鬥和追求的民主理念,又頗為詳盡地展現出了他和他的革命黨人幾十年不屈不撓、前赴後繼推翻滿清帝制創建民主共和的具體實踐。劇末國父孫中山關於民主共和的一段獨白,雖聞已被斬截,原貌不現,但還是讓偉人以自己設計的服飾將民主共和之五權憲政娓娓道來。我們一代的男性相信都曾有過這件中山裝,但對這件服裝的五個口袋的意義一定知之甚少。胸前兩個貼袋和下擺處左右兩個開袋分別表示民國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和考試權,內袋意味彈劾權,從而構成中華民國憲政期的五權憲法。左右袖口的六顆鈕扣分別代表了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和博愛,民族民權和民生。孫中山先生是否真如劇中以服裝口袋宣示五權不得而知,即便是編劇的藝術加工,也可見其匠心獨具。

劇中可圈可點處比比皆是,這裏再舉兩例。例一:孫中山宋教仁等選區巡迴,有一鄉紳接待,抱怨普通百姓文化水準低,民主素養低,即使有選舉權也不會行使,只能讓他人替代。孫中山說童子五六歲尚未識字,做父親的是否因為童子不識字而不使學,鄉紳答曰正因童子不識字而使學。孫中山進而說百姓不懂民主才應使之學習民主,個人的權利又怎能被他人替代,鄉紳無言。這段對白淺顯明瞭,用孫中山先生的循循善誘來點撥當今中共官員拒絕讓民眾行使民主權利的荒謬。例二:時報記者田沫見國民黨籍參議員羅文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之下無奈的屈從就講了個孩提時從父親那裏聽來的故事,豬原本生活在山上,自由自在,被人圈養後,居食無憂,但由人宰割。人若一昧忍辱苟且,不知自身基本權利,該抗爭時不抗爭,被哀其不幸被怒其不爭,就何異於被圈養的豬。田沫的不自由毋寧死的思想精神不僅是對羅文的輕視,也是對中國百姓的提醒。

劇名[走向共和]和劇中清末民初無數仁人志士浴血奮戰欲推翻專制創建民主共和之壯舉卻引出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陸中國是真正的共和國嗎?何為共和國,根據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版辭海共和國的定義如下:泛指國家代表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的一種政治制度,採取這種制度的國家叫“共和國”。很顯然中國的國家代表機關和國家元首都不是由選舉產生的,都不是由中國公民選舉產生的。當然有人願意強詞奪理說中國的黨政機關和領導人是由中國共產黨黨代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由他們代表人民當家作主,直接參加國家管理。這一代表就從1949年10月代表到如今超過半個世紀,也不問“主人”是否願意被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顯然不是共和國,卻堅稱“共和國”,此非指鹿為馬即沐猴而冠。

全劇末了一段文字說白看了讓人忍俊不禁:“創建共和的重任歷史而又必然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的肩上,偉大而堅強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真正共和國”是與全劇內容、與現實中國國情最為衝突的胡言亂語,有如白壁上人為的污濁之物。但劇觀眾本人對此段胡話的墊後深表理解,沒有這段萬般無奈的權宜,這部巨片必然胎死腹中,整個劇組多年心血必然付之東流。又聞國內禁播此劇,竊以為禁得好,本來不見得人人相爭一睹,可一經禁播,必然國人的獵奇心態頓生,反到要看一看,究竟是什麼惹惱了當局。中國老百姓有的是聰明才智,盜版本正可大行其道,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果百姓除了用眼看用耳聽還用頭腦想,就定會分析和反思,中國怎麼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了歷史的倒車。中國有過短暫的民主,但是國運就是那麼的不濟,先有袁世凱稱帝,後有張勳復辟、軍閥混戰、日本入侵、最後1949年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封建王朝的全面復辟。國號改了,不叫帝國改叫人民共和國了,再叫帝國袁世凱就是榜樣;皇冠不帶了,龍袍也不穿了,家天下換成了黨天下,三叩九拜不興了,三呼萬歲頂禮膜拜還是保存的。孫中山先生要讓共和成為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讓它成為我們牢不可破的信念,可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卻讓共和成了一個名詞,一句空話,一個形式。

總之,[走向共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劇,筆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一看,看後再想一想,認真體會劇中臺詞的含義,孫中山先生的獨白使用的都是明喻,通俗易懂,用歷史來比較和對照一下現實,答案一定就在其中。

最後,向[走向共和]劇作者、導演、出品人、演藝人員深鞠一躬。數年心血製成如此優秀作品,不但娛人,更能醒人,竊以為對中國民眾民主自由理念的傳播之功效不亞於反中共專制獨裁民主人士十數年的奔走與呼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走向共和"再起波瀾 晚清名臣后人要編導道歉
蔣悅:李鴻章引起的「賣國賊」爭議
江澤民忌影射 腰斬《走向共和》
吳中英:走向共和-中國政體改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