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葉劉淑儀的”愛國秀”

楚文(湖南)

標籤:

【大紀元8月9日訊】7月25日,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長葉劉淑儀在強大的民意之下正式辭職,香港各界人民不屈不撓反對二十三條立法的斗爭可謂取得初步的胜果。因為,這位素有“鐵娘子”之稱的葉劉淑儀,正是臭名昭著的二十三條立法的積極推動者。7月1日以來,香港几次大規模的游行示威中,市民除了要求董建華下台,次目標就是直指這位民意支持率很低的女保安局長了。然而,葉劉淑儀在下台之后卻滿腹的委屈。為了傾訴心中的“不平”,她在各界左派為她舉行的“餞別會”以及其它場合中,大肆進行“愛國”表演。比如,她在下台后25日首次出席公開活動就聲言“愛國是無分党派的,愛國是天生的”。7月26日香港鳳凰衛視以《葉劉淑儀堅信“愛國天經地義”》為題,對此進行了專門的報道。又如,26日出席“香港各界人士”的歡送會,心情激動的葉劉淑儀在致辭時,一句“無論去到哪里,都會牢牢記住,我是中國人,亦系香港人”(香港《文匯報》7月27日報道),再次盡顯她“熾熱”的“愛國愛港”情怀。

葉劉淑儀為什么要在此時頻頻上演“愛國秀”?我認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為她推銷二十三條立法時盡心竭力的行為動机尋找道德依据。二十三條立法在香港可以說是聲名狼藉,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因而,葉劉淑儀推動二十三條立法的動机不管被其染上多么厚重的諸如“愛國”之類的道德色彩,但卻不能掩蓋住二十三條立法結果的不道德性,因為其中類似于中國大陸“文革”時期的“反革命罪”條款,對香港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權利构成了極大的威脅。否則,香港這座經濟城市不會出現五十万人上街游行示威這樣大規模的政治抗爭行為。二十三條立法的結果也并不就是愛國的,正如金庸先生在接受采訪時所言,它“嚇怕了台灣,破坏國家的根本利益”(大紀元7月30日訊)。看來,善良的動机并不一定就會導致善良的結果,這正如歐洲人的一句諺語所言: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是由善良的愿望鋪成的。何況,葉劉淑儀的動机究竟是不是善良、道德的愛國之心所驅使,還不得而知,因為“愛國”畢竟只是她自己的標榜。

當然,或許葉劉淑儀的愛國之心是真誠的,但如果這樣的“愛國”損害了人民的利益,尤其是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也不值得稱道,且應該否定。葉劉淑儀們應該明白,是先有個體的人,再有整體的國家。國家存在的全部意義,就在于它能夠尊重每個個體生命的价值,保護每個公民的民主、自由權利。葉劉淑儀作為香港特區政府的官員,應該首先學會如何愛香港人民,然后再來奢談愛那個“國家”。不過葉劉淑儀由于不是民選出來的政府高官,她也就不可能去對下面的民眾負責,所以她在推銷二十三條立法時竟敢与香港市民公然對罵就不足為奇。她為了在立法院強行通過二十三條立法而帶頭造勢,如此竭盡全力地對委任她官位的上面那個政府和“國家”效忠,理所當然。大禹為了給公眾治水,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她也聲稱:“自從肩負起二十三條立法工作的重任后,一直感到很疲倦,和同事見面的時間還多過女儿。”(香港鳳凰衛視7月26日報道)但是,她的辛勞确實沒有白費。葉劉淑儀在行將下台的最后兩天,奉召進北京。在那里,她得到了慰籍、關怀、鼓勵和很多的紀念品。香港之后,她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對香港市民不滿的腔調又高了起來。或許,在她看來,能否得到香港人民的支持無關緊要,能夠得到那個“國家”的承認才是最有价值和最值得欣慰的。

著名學者肖雪慧女士在其《“愛國主義”辨析》(見“學而思”网站)一文中曾精彩地寫道:“愛國主義是一個崇高的字眼。但惟其如此,它也容易被利用,被誤導。何況,同一個‘愛國主義’詞匯之下,可能有著非常混雜甚至截然對立的情感、心態、价值觀和行事原則。”今天,那些自私、狡詐而又陰險的政客,莫不喜歡把“愛國主義”一詞挂在嘴邊,情緒亢奮而又“真誠”地進行著“自己把自己感動了”的愛國表演。在他們那里,“愛國主義”成了他們侵犯和壓制人權、民主、自由等人類普适价值的工具,成了他們“合法地”謀取各种各樣政治利益的一塊金字招牌或遮羞布。當新的一輪民主浪潮在羅湖以遠的中國香港漸漸涌動之時,“愛國主義”的旗幡再一次被極權主義者們祭起,他們企圖給二十三條立法披上一層合法的“愛國主義”的外衣,以表明二十三條立法的“政治正确”。如果這樣的話,我想說的是,他們的“愛國主義”將會同他們的二十三條立法一樣聲名狼藉,并終將遭到世人的唾棄。

完稿于2003年8月1日清晨

(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楚文:腐敗,何以呈現出瘋狂性?
楚文﹕孫大午為什么失敗?
楚文:解讀溫總理的四個"依然相信"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