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不求西進 南元紡織轉型自強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昱婷╱專題報導)創立四十多年的南元紡織,在台灣傳統產業一片西進聲中,依舊固守台灣,總經理吳源次說,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出走,與其說是中國的經濟崛起影響,不如說是台灣大環境的提升,企業要面臨的自我挑戰與成長。

吳源次指出,只要是有人在使用的東西,就有該產業的空間,因此,紡織業絕對不是夕陽工業。只不過,任何產業都會有循環週期,企業很難與趨勢對抗。

父母經營棉被店,吳源次與目前擔任總統府顧問的大哥吳天素創立南元紡織,經歷過無數次的產業循環,當大家看壞時,他們利用機會擴充,如今南元紡織一年有12億元的營業額,而針對產品分類而成立的南慶紡織,每年也有4億元的營業額。

吳源次表示,當台灣國民年所得在4000美元以下時,有很多的企業可以生存,紡織業也可以去搶廣大的市場;但當台灣的國民年所得超過14000美元時,企業勢必會有所轉型,如果再一味搶奪低價值的大市場,週邊企業環境也不能配合。

所以企業本身若不能尋求轉型,就只能出走或是關門,這也是所有先進國家必經的發展歷程。

吳源次舉日本及美國的例子,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鋼鐵業威脅美國,當時美國只能尋求產業的提升;而當日本的國民所得提升之後,鋼鐵業自然遇到其他國家的追趕,日本也是尋求自我的提升。

再例如液晶面板產業,日本釋出技術給台灣,目前市場以台、韓為主要生產基地,但並不表示日本對於先進的技術停止研發。

也因此,吳源次表示,以生產棉紗為主的南元紡織,在經歷台灣環境的改變時,調整生產層次,鎖定中高品質的客層。

吳源次說,中國的工資雖然只有台灣的十三分之一,但是其他要付出的不確定成本也相當高,據他了解,不論是早年登陸的台商,還是這一波西進的企業,九成八以上都賺不了錢回台灣。

所以,工資低並不能作為企業出走的理由,最重要的生存要件,還是因勢利導、與時俱進的經營理念。

除了專注於本業的發展外,南元紡織將十多年前經營的員工休閒農場,擴大整理並對外開放,發展休閒農業。

這座位於前往曾文水庫的172縣道旁的農場,沒有多餘的人工遊樂設施,25公頃的土地,種各式林木植物,走在園裡,就像步入林間。

吳源次說,台灣未來將以服務業為主,多角化的經營,也是企業在穩定中的求生守則。(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