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泛綠未過半 不代表正名挫敗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平宇╱台北報導〕綠軍在立委選舉中未能過半,使得正名制憲訴求受到質疑,美國戴維森學院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 )則認為,目前說台灣主體性的訴求已經失敗,未免言之過早。

美國南加大教授林丹(Daniel Lynch )認為,由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去都不夠重視台灣的地位,因此台灣近年來一連串的發展,應該說是在建立台灣主體性比較恰當,而這也比單純追求台灣獨立意義更為廣泛;為了建立台灣的主體性,林丹認為,適度去中國化是必要的。

美國福爾摩莎基金會昨日舉辦「選後台美中之新局面」研討會,任雪麗指出,國際媒體普遍認為這次選舉是民進黨與陳水扁的挫敗,是台灣人否決了陳水扁的主權訴求,但若分析過去幾次選舉得票趨勢,民進黨這次得票率仍未減少,只是與原本預期有落差而已,「若就此認定多年來民進黨推動的台灣主體地位訴求已被人民否決,則未免是太過簡化的標籤」。

任雪麗指出,選舉結果顯示,泛綠陣營在選戰中採取將對手「抹紅」的策略,並未奏效,因為即使部分候選人被視為有親中色彩,但仍有一定數目的選民會投票給這些候選人。

她認為,不能過度將選舉結果簡化為陳水扁的正名、制憲主張遭受挫敗,選舉結果對相關主張的傷害程度,有賴往後更多民調的解析才能了解。

同時她也憂心未來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後,「贏者全拿」的制度,可能使弱勢團體意見不易傳達,對台灣社會未必是好事。

林丹表示,不可忽略的是台灣人民中仍有許多溫和選民認為自己同時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民進黨不能刻意忽視這些人的心聲,泛綠不應該否定這個民意趨勢,不能自欺欺人,否則仍將不利於2008年的總統大選。

林丹指出,由於中國仍在共產主義的統治下,導致許多台灣人對中國產生反感,但他認為,台灣應該跳脫狹隘的去中國化訴求,而是從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中,找尋值得肯定與信仰的價值。

他表示,台灣有機會將中國文化提升到一個比較高的境界,台灣人可以選擇不做中國人,但仍可以創造一個優美的華人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