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人剌繡品

【字號】    
   標籤: tags:

世代居住在石林的彝族撒尼人勤勞智慧、多才多藝。撒尼剌繡是一項獨到的工藝技術,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技法多樣,有挑、繡、補、納、扣以及單面挑、雙面繡等。
  
撒尼婦女從小就承傳長輩種麻、織麻、紡線、織布、縫繡等技術,並把這些技術代代相傳。撒尼婦女擅長挑花刺繡,她們把能否刺繡作為衡量婦女才能的一種標準。
  
彝族撒尼人刺繡品主要產品有:服裝、包頭、圍腰、領帶、花鞋、童帽、傘套、桌布、窗簾、壁掛、信插、背包、挎包、錢包、腰包、小手袋等。
  
在撒尼人的家居生活中,刺繡所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撒尼刺繡品的圖案細緻、精巧、均衡,色彩絢麗。在石林湖畔的”撒尼刺繡一條街”以及石林景區各商場、商店都有品種豐富的撒尼刺繡品出售。
  
撒尼婦女們坐在五彩繽紛的刺繡品中間,神態安祥,專注地在手中的挑花布上飛針走線,如有客人前來購買,馬上起身用流利的普通話或英語、日語熱情地為客人介紹。撒尼刺繡品如果完全是出自撒尼婦女手繡的,就較貴一點兒,如果是機繡的就便宜多了。
  
撒尼刺繡品是石林旅遊的極好紀念品,它不但有實用價值,而且可以裝飾家居。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