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論》(五):台灣與香港–尋找愛國路

桑恩

標籤:

【大紀元3月25日訊】經過二零零零年台灣總統選舉的教訓,今年踏入三月,北京幾乎沒有就台灣的總統選舉發表過任何評論,避免因為北京因素的介入而變相為民進黨助選。

雖然如此,今年台灣大選投票,北京因素或多或少仍然影響台灣選民的決定,近期的愛國愛港討論正是其中一項。

台灣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系主任、同時是總統府國策顧問的翁松燃指出,香港近期因為市民要求政制改革而爆發的愛國辯論,已經令台灣人對一國兩制失去信心。翁松燃指出,台灣社會已經民主化,很難要他們接受以香港作為典範的一國兩制。

談到香港人的國家認同,翁松燃認為,香港與台灣有一些地方是相似是,就是大家都不否定中國這片土地及文化,但無法接受大陸現行的政治制度。

台灣的前民進黨主席、目前旅居美國的施明德指出,美國人談愛國很理直氣壯,因為他們的國家認同很清晰,但香港與台灣基於歷史的偶然,社會中對愛國有不同的定義,所以台灣人與香港人面對愛國這兩個字是很痛苦的。

施明德認為,歷史令國家的定義變得模糊,要去仔細釐清愛國的定義會有困難,但不能夠因為一個人被打為不愛國就禁止參與民主政治,因為歷史也告訴我們,所謂愛國者有時反而會將國家推向罪惡的深淵,希特拉就是一個例子。

在此次台灣的總統大選中,藍綠兩營提出的國家認同其實並沒有衝突,重點是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施明德說,他正在寫一本國家論,要為台灣的國家定義歸納出共同結論。

施明德強調,未來兩岸復談,首先應該談的不是和平,而是合作,因為和平這個問題太大,要在短時間內改變過去半個世界歷史塑造出來的面貎並不可能,而在二十一世紀,兩岸如何分工合作,共同面對全球化的浪潮、進入全球化的軋迹,才是對兩岸人民都有利的方向。

《亞洲華爾街日報》在台灣的總統大選後發表評論指出,近期台灣及香港的局勢演變都是在北京意料之外的,令北京難以駕馭,而北京當局部分領導人堅持對台灣和香港採取強硬立場,是因為擔心台灣與香港的民主運動會延伸到大陸。

報導又指出,即使大陸經濟日益強大,但仍無法阻擋台港出現的情況,令人覺得:大陸只想與台港經濟結合,卻不願意尊重他們的政治冀求。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禮江﹕ 強迫愛國,說明亡國亮紅燈
「愛國論威脅香港自由」
民調指中央越批評 港民主派得分越高
「有人蓄意借愛國論在港台搞起事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