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新聞自由獲肯定 專家學者:繼續自我惕勵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三日電)無疆界記者組織肯定台灣的新聞自由,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呂東熹希望台灣新聞界未來能繼續有更好的表現;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盧世祥認為,台灣不缺新聞自由,缺的是新聞倫理和專業;學者谷玲玲表示,即使獲得好評價,仍應自我勉勵,因為新聞自由必須長期捍衛。

國際捍衛新聞自由的團體「無疆界記者組織」,今天發表年度報告,指稱亞洲去年有兩百位以上的記者被拘禁,超過一百九十家媒體遭到新聞檢查,稱許台灣是亞洲地區新聞自由一直保持領先的國家之一,而且這樣的地位仍在持續增強當中。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呂東熹對此表示,這樣的成績值得肯定,希望未來能繼續有好的表現;至於日前定讞的新新聞官司,部份人士認為可能影響台灣的新聞自由,呂東熹則說,那只是個案,主要是提醒媒體查證新聞要謹慎。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盧世祥指出,新聞自由可從資訊取得自由、出版自由、言論自由等幾個標準評判,台灣目前除了還沒有資訊自由法案外,其他幾個標準都幾乎都沒有什麼限制;雖然台灣的新聞自由仍有努力空間,但無疆界記者組織此次的評價不令人意外。

盧世祥表示,其實台灣現在不缺新聞自由,欠缺的是新聞倫理和新聞專業;他也認為,新新聞官司不會出現所謂的「寒蟬效應」,反而會成為新聞自由的正面案例,因為連國家的副元首都要透過法律途徑尋求回復名譽,新聞自由的界線,可以透過法律尋求救濟和解決。

他並指出,新新聞官司的輸贏是一回事,重要的是,整個事件發展反映出台灣媒體缺乏自省、自律精神,新聞自由不能無限上綱,在此事件之後,媒體應該回歸新聞基本專業,提升新聞倫理和社會責任。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谷玲玲表示,政治力一向是傷害新聞自由的最可能對象,如果台灣這次獲得不錯的評價,媒體和政府都應該繼續自我勉勵,虛心尋求改進空間;尤其對媒體而言,新聞自由需要不斷的捍衛,如果不積極爭取,它是會跑掉的,因為那是長期「鬥爭」的過程。

谷玲玲同時指出,台灣新聞自由與否,確實要透過國際評價標準才能確立,然而不同組織有不同標準,應該多參考不同組織的評價結果,才會比較客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