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閃耀的光 馬祖東湧燈塔百年風情

標籤:

【大紀元7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雅雯/馬祖報導‧攝影
 像地中海般釉藍的天空,延伸向遠方與大海重合。白色的英格蘭燈塔,讓孤懸山巔的的寂寞小島,閃耀著希臘式的淨白陽光。這裡不是愛琴海,而是馬祖北端東引島的東湧燈塔。

 寂寞的美麗小島,海角的新樂園,被遺忘的戰地故事……,在靜默矗立一百年後,拋去神秘色彩,迎接訪客的到來。

照這樣走走看

第一天 DAY 1

基隆搭台馬輪→東引→東湧燈塔 →一線天→安東坑道→北海坑道→搭船北竿

第二天 DAY2

北竿→芹壁聚落→土反里沙灘→南竿→北海坑道→津沙聚落→搭機返家

東引

 東引,這名字,大概只有在馬祖當兵的人才聽過吧!要不是東湧燈塔舉辦百歲慶生會,還很難發現台灣也有座如此夢幻的小島。東引島,位於馬祖的最北方,長久以來,因特殊戰地身份,它始終籠罩著神秘色彩,也常被世人遺忘。

百年東湧燈塔

 東引島上住著少數居民及駐守的阿兵哥,沒有戰火的煙硝味,反是軍民一家的融洽氣氛,讓人多了些優閒及安全感。搭上卡蹓公車,小巴士緩緩爬上峭壁山巔,白色的東湧燈塔,就佇立在島上的最北邊,白色的瓦岩,魔幻的藍天,海天一色,美麗至極。

 東湧燈塔的由來,主要是因東引島位居閩江口北側外海的重要航道位置,自十九世紀末葉,福建沿岸通商船隻頻繁,為避免船隻於霧季誤觸險礁,清廷於光緒三十年聘洋人建成。

 除了燈塔主建築外,辦公室、儲藏室、宿舍、廚房一應俱全,甚至還有豬舍跟雞舍呢!現在這些地方大部分都已開放做為觀光及展示文獻資料,一棟棟白色建築,在豔陽下格外純淨美麗,房子身後就是一望無際的碧海藍天。

絕壁一線天

 東引島連地質結構,都有戰地該有的堅毅條件──有稜有角的花崗岩壁隨處可見,但最壯闊的非「一線天」莫屬。

 一線天為一處海蝕地形,兩岩壁垂直相鄰,上通天際,下臨深海,最近的距離僅有三十公分,使得海面射進來的光線只剩一條線光。潮水從底下岩縫中湧進拍打絕壁兩側,氣勢聲響如萬馬奔騰,令人屏息!

 別看這絕壁難登,厲害的國軍早就在岩壁鑿軍事坑洞,絕壁兩端也串起石板連接。由於坑道尚未開放觀光,從遠處觀望特別神秘。

安東坑道賞鷗

 東引島上芳草翠綠,風光旖旎,但身為軍事前線,它的秘密全都在肚子裡,島上的每座山幾乎都有戰備坑道,而目前國軍已開放兩處坑道觀光,即安東坑道跟北海坑道。

 走安東坑道可以練腳力,因為三十度陡坡直下四百多個階梯,來回一趟真的要有些體力。坑洞內地道四通八達,連接不同懸崖平台。從平台往外望,島礁上的黑尾燕鷗盤旋遨遊天際,昔日的軍事要塞,頓時成為今日賞鷗絕佳場地。

 另一處北海坑道,位於東引島南端燕秀澳西側天然澳口,坑道於六O年代靠國軍一鑿一斧挖鑿而出,坑道全長一四八公尺,高達四層樓,岩壁堅硬的花崗岩,當初阿兵哥們真辛苦,一斧一血淚!

南竿

從北竿搭接駁小白船,約二十分鐘就到了南竿,民眾對南竿可能比較熟悉,至少聽過八八坑道窖藏高粱。馬祖的坑道之多,讓人驚訝國軍挖鑿這些花崗岩洞時花了多少心力。

北海坑道漫遊

 南竿的北海坑道,耗費三年才開鑿完成,國軍原訂停放小艇與戰備物資,但因潮差過大,未能發揮功能,開放後在坑洞水道旁築起步道,成了欣賞花崗岩神奇世界最神秘浪漫的散步路線。

 八百公尺長的井字形坑道,走一回約二十分,退潮時水道深四米,漲潮則高八米,連步道都淹沒,因此進入參觀需配合退潮時間,在坑道內迴音擴散,延伸坑外的海潮聲,轟隆隆特別響亮。

津沙漁村情事

 北竿有芹壁,南竿有津沙。津沙村舊時為熱鬧漁港,人口外移後,只剩堅毅的石屋,空蕩蕩的佇立在港邊及山壁上,縣府及津沙社區發展協會規畫下,著手修復的民宅已完工,近期內也將委外經營餐廳及民宿,提供遊客完整的遊憩駐點。

 而目前村內的津沙文史館已具雛形,一張張老照片都訴說著津沙過往的繁華與興衰,為歡迎遊客深入認識津沙的歷史,協會理事長李開炳打趣的說:「什麼時候來都歡迎,我們的門永遠不會關!」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馬祖燕鷗季六月下旬登場
最北三級古蹟--東引島燈塔 7月1日慶百年
台郵局七月一日發行馬祖國家風景郵票
中國停滯遣返偷渡客 塞爆台處理中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