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杜甫《石壕吏》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62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唐詩欣賞】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迎。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與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最擅長古體詩和律詩。

【字句淺釋】

題解:此詩寫作者投宿石壕村時,耳聞目睹的官吏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的現實,是唐詩中廣為傳播的名篇。
投:投宿,找地方住宿。
捉人:這裡指強行抓壯丁。
一何:此處的「一」是語助詞,用以加強語氣。
男:兒子。
偷生:苟且的活著。
乳下孫:還在吃奶的小孫子。
老嫗:老太婆,這裡是詩中的老婦自稱。
幽咽:形容低微的哭聲。

【全詩串講】

傍晚過夜投宿到石壕村,正碰到徵兵的官吏抓人。
老頭子翻過牆悄悄逃走,老太婆去應付出了房門。
官吏大呼小叫何等憤怒!老婦哭哭啼啼何等哀苦!
聽到老婦走上前去傾訴:「三個兒子都去鄴城入伍。
一個兒子捎了信回來說,另兩個兒子最近剛戰死。
沒死的還得苟且的活著,死去的就是永久的終止。
這家中再也沒有別的人,就只一個吃奶的小孫子。
要哺乳孫子媳婦未改嫁,進出門沒一條完整裙子。
我老太婆雖然體力衰退,也請你今晚上把我帶回。
河陽這一仗我可以應急,還能為兵士們準備晨炊。」
深夜了已經沒有說話聲,隱約間聽到低微的抽噎。
天明時我要起身往家趕,只能與老頭子一人告別。

【言外之意】

乾元二年(公元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的六十萬大軍在鄴城被史思明打得大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到潼關一帶強行徵兵,人民苦不堪言。當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他把途中所見所聞寫成有名的「三吏」、「三別」,《石壕吏》便是「三吏」之一。

此詩在藝術表現上極其精煉。全篇句句敘事,既無抒情、也無議論,但又處處寓抒情、議論於敘事之中,愛憎強烈、傾向鮮明、褒貶明確,既省了大量筆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傾向。詩中還應用藏問於答的手法:老婦的「致詞」中用事件的轉折和結局暗示了官吏始終橫暴、蠻悍,不斷的逼問老婦的情形。

三個兒子參軍入伍,就已經死了兩個。寡婦兒媳帶著一個吃奶的孫子,連一條出門見人的裙子都沒有!老頭子雖然翻牆逃走了,老太婆卻當晚就被抓壯丁的官吏抓到軍中去為兵士做飯去了。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悲慘到了如此地步,真是民不聊生啊!作者當時也身為國家官吏,面對這一悲慘現實,沒有美化遮掩,而是如實揭露,發出「有吏夜捉人」的呼喊,其震撼人心的聲音一直迴響到今天。杜甫一生中固然費盡心力去發展詩歌技巧與方法,但他的名聲不是單憑詩歌技巧與方法就能成就的。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他關心人民疾苦、憂國憂民的那顆赤誠之心,使得世代後人永遠把他記在心中。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詩人知道有一個香積寺,但不知寺在何處,於是便安步當車、信步遊訪,顯出一派閑適、瀟洒的風度。走了幾里路後,竟然走入了雲遮霧繞的山間,頓時使香積寺給人一種幽遠、出塵、深不可測的感覺。
  • 可憐老頭子身上正穿著單薄衣衫,怕木炭賣不起價錢反倒願意天寒。
    昨晚下了大雪,城外積雪深一尺,今早駕著炭車,結冰路上留車跡。
    拖車的牛困了人餓了太陽已老高,停車在都市南門外的泥中歇口氣。
  • 王維之自然,李白之高妙,韋應物之古淡,是唐詩五言絕句中的三大頂峰,詩論家稱其「並入化境」。此詩正是作者古雅閑淡的風格美的具體體現。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實,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所謂的「不如意」才是關鍵。杜甫通過觀賞春天的美景,與春光做了個約定;「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如果到哪裡都有美麗的春光陪伴,那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 隱居獨修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並去掉它,就無法隱居,也達不到修煉的效果。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王維是如何排遣這種「寂寞」之情。當「寂寞」難耐之時,就走出房間,「蒼茫對落暉」。雖然是「人訪蓽門稀」,但作者卻認為自己有松、鶴為鄰(鶴巢松樹遍)。
  •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其中的「(仙)鶴」借指賀知章。言外之意是說,您將來在仙界中自在逍遙,什麼時候能飛回來紅塵探望我們啊?因為宴會有皇帝在場,賀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輩,所以李白這首詩用詞用典都恰到好處。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 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千五百年間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灘聲似舊時」。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