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八旗兵制(一)

天下第一閒人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八旗起因

基於努爾哈赤不斷拓展軍事力量,一個完整的兵制是當時後金(後改國號為「清」)逼切燃眉大事。部落式的軍隊統治不能延展到強如後金的大國使用,軍事中大事小事總不能全都經努爾哈赤發落。身為大汗的努爾哈赤要處理的事多得每天十二個時辰都不夠他用,所以必須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不論是生產、經濟、政治和外交,他都花了不少心思。而在軍事上,努爾哈赤則順應大勢而創立八旗制度。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到清末,此兵制一直貫徹運用,發揮著重大的影響。

八旗結構

於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奠定軍隊旗制,分黃、紅、藍、白;後擴大為八旗,分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每旗管轄架構如下:

職位 人數 意解

旗主貝勒:最高統領,一人,一旗領袖,全是王室之人,所領全旗。
 
固山額真:一人,旗主,入關後改為都統,除貝勒外,所領全旗。
 
梅勒額真:二人,副旗主,入關後改為副都統,五甲喇。
 
甲喇額真:五人,草木及竹類的中間部份,即固山與牛彔之間的官職,五牛彔。
 
牛彔額真:二十五人,大箭主,三百人。

代子:五十人,副大箭主,除牛彔額真外,全牛彔。

章京:最低兵職,一百人,辦事員,一個嘎山(七十五人)
       
一旗共七千五百人。

在歷史有記載的第一、二個被努爾哈赤授予牛彔額真一職的為翁科洛城的兩名神箭手鄂爾果尼和洛科。(《武錄》甲申年,萬曆十二年(1584年),早於努爾哈赤正式建八旗,這實因後金初期已有雛形的兵制。)此二人本為努爾哈赤之敵,他倆各發一箭,均中努爾哈赤要害,招致其重創。努爾哈赤愛才如命,力排眾議,收為己用。

努爾哈赤的軍隊普遍分有四個兵種:
1.環刀軍
2.鐵錘軍
3.串赤軍
4.能射軍

到了皇太極清太宗之時,八旗分為:
1.滿洲八旗
2.蒙古八旗
3.漢軍八旗

八旗制度乃「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的兵民一體,軍政合一的社會軍事形式。每人皆「戰起出征,戰息下田。」

(香港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康熙皇帝.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
    滿清之最【二】

  • 大清王朝每逢慶典及宮中祭祀,都以高麵、奶油和糖製作的「點子」代替牲品敬供,撒供後因數量太多,於是太監們想出了一個保存方法,就是存放缸內醃曬成醬,後俗稱「京醬」或「甜麵醬」是北方菜色中常用的配料。
  • 雍正皇帝.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
    冷面王【一】

  • 雍正皇帝.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
    冷面王【二】
  • 乾隆皇帝.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
    十全老人(一)
  • 乾隆皇帝.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
    十全老人(二)

  • 岸上有一棟高樓,半夜裡,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燒,樓中人張惶呼叫,亂成一片。林孝廉忽見一個少婦,只穿內衣短褲,從樓上墜入船中。林孝廉見少婦衣不蔽體,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長袍拿過去,給她蓋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進船艙休息。自己則挑燈站在船艙外面,守護著她。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 海瑞一生無私為民,清廉至極,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為民請命,冒死進諫。正是這種敢觸龍顏諫君王的凜然正氣,使他千古留芳,許多後世文藝作品都描寫了這一點,由此可見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 于謙自幼聰穎過人,善書法,其書靜穆高雅,氣韻盈沛。青年時代就寫下了《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著名詩篇(《石灰吟》出自《于少保萃忠傳》)。在三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剛正不阿。于謙的這些半神的操守準則,對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像韓信﹑岳飛﹑袁崇煥一樣,其品德操守舉世崇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