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表面蛋白突變 易致癌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9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指出,男性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或肝中,如果出現表面蛋白突變株Pre–S2,無論e抗原是陰性還是陽性,未來十年演變成肝癌的機會,約為未帶有蛋白突變株Pre–S2者的三倍左右,而表面蛋白突變株在B肝病患身上,會隨著年齡增加。

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研究組主任蘇益仁表示,B型肝炎進展成肝癌,目前已知與毛玻璃肝細胞中的B型肝炎表面蛋白有關,但為何會如此迄今仍不清楚,國衛院與成大醫院最近發現其間的機轉,這些表面蛋白為了避免人體免疫攻擊,會突變自保,而這些突變株會堆積在內質網,造成內質網的壓力增加,進而對DNA造成氧化傷害,使得基因體不穩定,最後演變成肝癌。

在瞭解機轉後,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即是找出抑制自由基的藥物或方法,阻止肝炎演變成肝癌。

蘇益仁指出,研究發現,在e抗原陽性病患的身上,其表面蛋白突變株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增加,國衛院共統計五百名男、女病患,結果發現,二十到三十歲e抗原陽性B肝病患,其表面蛋白突變株的盛行率為三%到五%,三十到三十九歲的盛行率為十%到十五%,四十到四十九歲的盛行率為二十四%,五十到五十九歲的盛行率為四十%,在肝癌病患身上的盛行率則為七十%。

另國衛院針對七十一名男性e抗原陽性B肝病患進行十年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帶有表面蛋白突變株Pre–S2的病患中,十年後演變成肝癌的有五十五點六%,至於未帶有突變株者進展成肝癌的有二十六點四%。

研究中指出,在e抗原為陰性的一百二十九名男性B肝患者中,帶有表面蛋白突變株Pre–S2者,其在十年後進展成肝癌的比例為五十七點一%,而未帶有突變株者演變成肝癌的比例則為三十二點八%。

蘇益仁表示,由於這項研究以男性做為對象,所得數據較一般來得高。一般來說,男性B肝演變成肝癌的比例為二十五%,女性因為女性荷爾蒙的影響,比例只有十%左右。

突變株 擬擴大臨床研究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國衛院研究認為,表面蛋白突變株Pre–S2會使得B型肝炎進展成肝癌的機會大增,國衛院計畫與健保局B、C肝試辦計畫結合,進行兩千人的大規模臨床研究,整個計畫約需三年,若未來大規模研究與這次的前瞻研究結果吻合,不排除建議衛生署形成政策,將表面蛋白突變株Pre–S2的血液檢驗納入B型肝炎篩檢當中。

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研究組主任蘇益仁表示,此次研究結果找出了毛玻璃肝細胞中的B型肝炎表面蛋白,如何藉由突變株演變成肝腫瘤,在瞭解機轉後,接下來即是找出抑制自由基的藥物或方法,阻止肝炎演變成肝癌,不過,目前在這一部分尚未有進一步的發展,對於B肝的治療,仍以現行的干安能及干擾素為主,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仍是不二法門。

蘇益仁認為,目前符合健保局B、C肝試辦計畫條件的病患,大多肝炎已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且年紀多在四、五十歲左右,臨床研究發現,B肝病患在四、五十歲時,其表面蛋白突變株盛行率為二十四%到四十%左右,換言之,肝細胞在這個階段已經受到了破壞,到了這個時候再治療,是否已經太晚,再者,干安能或干擾素治療,以抑制病毒複製為主,是否能阻止表面蛋白突變株的複製,尚待進一步研究。

他認為,由於B肝表面蛋白突變株,在二十到三十歲的盛行率最低,只有三%到五%,因此B肝病患在二十到三十歲時,肝細胞受到突變株破壞程度最低,且其主要是受到病毒的攻擊佔多數,才是使用干安能或干擾素治療最好的黃金時期。

改變臨床治療 言之過早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國衛院研究發現B型肝炎表面蛋白(Pre–S2 )突變與肝癌發生相關,並建議未來可以及早針對年輕患者投藥治療。對此,肝炎專家們表示,肝癌發生有多重影響因子,目前Pre–S2突變扮演的角色還不清楚,要據此改變臨床治療指引,還言之過早。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院內科教授許金川醫師表示,這項研究凸顯慢性B型肝炎患者出現Pre–S2突變時,肝癌發生比率較高,但國內三百萬B型肝炎帶原者,卻不需要因此感到恐慌。

許金川解釋,這項研究的對象是慢性B型肝炎患者且進行切片者(通常是較嚴重的慢性B肝患者 ),但國內B肝帶原者,不少是完全不自覺的健康帶原者,而即使慢性B型肝炎患者,也不能直接套用這個比例來推算出現肝癌的機率。此外,臨床統計顯示,即使已經出現肝硬化的病患,每年也只有五%變成肝癌。

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高嘉宏醫師則指出,與肝癌發生有關的可能因素很多,除了Pre–S2,包括e抗原陽性的時間較長、B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核心啟動子的突變,以及處於高病毒濃度的時間較長等,也都曾有研究證實與肝癌發生有關。

但迄今仍認為患者病毒濃度越高、時間越長、讓肝臟長時間處於發炎狀態,致使肝臟纖維化、肝硬化,是最確切的肝癌危險因子。因此,民眾不需要急著到醫院檢驗是否有Pre–S2的突變。

此外,病毒跟人一樣,越老越容易出現突變;感染二十年跟感染四十年發生突變的比例也有差異。因此,在年紀大的患者身上看到較多突變,是因還是果,也值得再研究。

高嘉宏建議大家以更審慎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相關研究成果,在更確切的結果出現前,還是以「病毒是否處於活性、複製狀態」、肝臟是否正在發炎,決定是否積極用藥。

相關新聞
雷帕黴素是長生不老丹嗎?專家這麼說
胰臟癌5年生存率只有12%!這些早期徵兆需警惕
研究:小心這種口腔細菌與腸癌有關
【健康新視界】「斷食」對防治癌症也有作用 但這類人不適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