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傳去琉球的音樂—御座樂】 御座樂中看三絃的重要性

廖真珮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宮城榮昌氏認為 “樂童子雖有五人到八人不等,卻要有演奏十幾首曲目。因為這樣,一個人必須得會三、四種樂器”。根據資料看來,演奏御座樂的樂童子僅管是年輕的少年們,如是彈撥樂器、一個人好像同時擔任了三線、四線、琵琶的演奏。那麼,實際上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況呢?

在琉球王府的時代,三絃可以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樂器。中國冊封使們的到來;或者上江戶;或者是王府有節慶時,演奏三絃的人都擔任了重要的任務。18世紀初,琉球王府就給製造三絃的人特別設置了一個位階。『球陽』的巻九的658條「始置三絃匠主取」有「往昔之世素有三絃未知何世而始也。至于近世、有南風原者、善製三絃。其韻聲嫋嫋不絶、遠聞四境、而與世之三絃音聲相異也。今亦有知念者善造三絃至于是年擢為其主取」的記載。雖然在很久以前就有了三絃這個樂器,是從什麼時代開始有的? 已經無可考了。南風原這個人因為很會製作三絃,從他手中作出來的三絃,不但聲音響亮且餘韻長,和一般的三絃的音色完全不同。而尚益王元年(1710)的時候,有個叫知念的人也因為很擅於製造三絃,所以被升為主取。

當時,因為擅長製造三絃的南風原和知念相當的受到重視,並且又設了官職給他們,從這些事情看來可以知道三絃曾受到琉球王府的重視。

目前三線是琉球的象徴性的樂器,但畢竟這個樂器原來是從中國傳去的。從家譜中我們可以知道1699年的陳其湘曾教御書院的樂生們中華歌和琵琶、三絃。我們可以說18世紀初的前後琉球王府對中國的三絃也相當的重視。

筆者從考察中知道會彈奏「琉歌」三線的人大都也會彈奏中華曲的三絃。而且、其他的樂器也會,甚至於有的人要演奏全部的曲目。這些方面來看,擔任「琉歌」三線的人可以說是御座樂的「霊魂人物」。
 
目前在沖繩、一般人認為御座樂好像和「琉歌」沒有關係。但是在琉球王府的時代、筆者可以斷定的是御座樂和「琉歌」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隋唐兩代是中國樂舞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宮廷設置了各種樂舞機構,如教坊、梨園、宜春院、太常寺等,其中的樂工、歌舞藝人多達數萬人。士大夫階層和豪富之家還有很多能歌善舞的官伎、舞伎。這些人中間集聚著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他門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和辛勤勞動獻身於藝術創造,將樂舞藝術推向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

  • 俞伯牙創作了許多曲子,其中“高山流水”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 御座樂是從中國傳去琉球的中國系宮廷音樂,因為沒有廣傳給大眾,隨著廢藩置縣沒有了承傳、也失去了演奏的機會。這之後、樂器本來在中城御殿保存著,在二次世界大戰被燒失殆盡!平成4年(1992)、因為復歸20周年,首里城被復原(復興)。
  • 說起中國和琉球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25年(1392),皇帝賜閔人36姓給琉球時,這些人在沖繩教了中國的禮樂等等,據說從那以後,中國傳去的音樂便盛行了起來。
    根據上江戶的演奏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御座樂的樂器跟曲子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增加。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1764年(1764年以後,樂器和曲子都固定)。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御座樂初次傳去琉球後,又時而會從中國再把曲子或樂器帶回去琉球。
  • 近年來,發現御座樂的樂器在尾張德川家、水戶德川家被保存下來,分別在名古屋市的德川美術館和水戶市的德川博物館。但是因為這些樂器非常的貴重被珍貴的保管著,因此要親眼見到這兩批樂器實非易事。關於樂器的考察,筆者參考了這兩家的照片及其資料。

  • 琵琶是寶永7年(1710)開始到天保3年(1832)毎次演奏都會被使用的樂器。1710年的『琉球聘使記』記載了「琵琶似此方者、四隔圓如横筒、更設九柱于其腹、極厚、而五長四短。手趨不用撥。鳳眼纎。揺則鏗爾有声、想其腹中有物、是為異耳」(標點筆者註)。就是說「琵琶是和這邊的琵琶很相似的。相是圓的、有四個、而且琵琶琴身有九個柱。柱的厚度稍厚、這裡面有五個是較長、四個較短。演奏琵琶的時候,用手彈不使用撥。鳳眼較細。琵琶的音色很清楚又大聲,琵琶的琴身不知道有什麼東西放著,可以聽到奇怪的聲音」記載這樣的一段話。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