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講義-13】自由經濟的基礎(外一章)

標籤:

【大紀元10月13日訊】自由經濟也稱為「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經濟。這個「放任」決非放任個人愛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指「政府盡量不干預個人或社會的經濟事務」。法文的Laissez-faire意即allow to do,就是政府靠邊站,「讓我自己來」。是的,自由經濟是政府盡量不介入經濟事務;但個人之間則不能放任,必須遵守一定的「道德倫理」規範,如本欄前幾期所述。

不止如此,經濟越發達,道德倫理的要求也更高。不幸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道德水準越滑落,而原來扮演最後堡壘的「宗教」,似乎追隨社會大趨勢也越來越不行了。

經濟道德需同步並進

為什麼經濟越發達,社會道德標準也要同步升高呢?我們簡單舉出五個理由。第一,經濟生活的改善,是人們的「分工」合作的結果。而分工就是每個人都只生產他生活所需的一小部分;經濟越發達,分工越細,每人自給自足的成分越少、甚至為零。如此,在分工的社會,人人都靠他人生活,命都操在別人手上。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一點互信,那還活得了嗎?

第二,在現代信用社會,誠信更見關鍵。銀行稱為信用機關,只要風聞信用有問題,馬上擠兌,沒有一家銀行支持得了。現在國家發行的貨幣,稱為信用貨幣,如有那一天大家不信任了,千元大鈔立刻變成廢紙一張;二次大戰結束不久,許多國家惡性通貨膨脹,德國百萬馬克幣的實際價值甚至還不如那一張紙。反之,只要有信用,央行發行紙鈔不必有庫存的金銀或外匯做為「準備」。

第三,日裔美籍社會科學家福山(Francis Fukuyama)名著《誠信》,主張誠信才是公司企業突破家族企業格局的關鍵因素;社會若缺乏高度誠信,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發展不了真正的大企業。

科技發達道德淪喪

第四,現代公司組織向社會大眾發行股票來籌措資金,由於絕大多數公司所有者(股東)並非經營者,如果社會信任度不夠,經營者上下其手、裡應外合,或者大股東掏空公司、坑殺小股東,難免演變成人吃人的社會。

第五,科技發達結果,歹徒為非作歹手段也升級,諸如電腦舞弊、網路駭客、911恐怖事件等,比以前更可怕。不幸的是,近年社會道德水準確實每下愈況,豐富的物質生活與炫麗的高科技,可能不敵小小的炭疽病。

宗教最後堡壘不保

社會倫理道德如何維持呢?亞當.斯密認為(見本專欄刊上期),主要來自三個力量:良心、死後下地獄與法律。除了「死後下地獄」外,都決定於社會風氣,都是人的行為,或是人訂的,會隨人的道德標準而變。因此,宗教自外於人的絕對標準,就成為維繫社會的基石。

那麼,宗教就可靠嗎?當科學越發達,物質文明越昌盛,一方面對社會道德的要求越高;但另一方面人被科學表面的炫耀迷惑,越以為人可勝天,越不相信宗教,道德標準呼呼向下滑。可惜的是,宗教也以適應時代為藉口,跟著社會道德隨波逐流。

看來,自由經濟的基石動搖了。這樣,繁榮的經濟可以維持多久?◇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第11年 香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
香港再膺全球經濟最自由經濟體系
連戰:國家財政惡化主因是意識型態治國
馬時亨:目前無需要全面檢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