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簡介與美學哲理初探

巫石吉
font print 人氣: 29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7日訊】康德是十八世紀舉世聞名的哲學家,為集「批判哲學」大成之第一人,他建立了一套研究哲學的新方法,使得哲學的領域愈來愈廣闊。

「如果一個人要做哲學家,他先要作一個康德的門徒;如果一個人不懂康德,他還算是一個小孩子。」前面這四句話,是集西洋哲學史上兩位哲學家杜蘭與叔本華對康德所下的評語。他們都在歌頌康德在西洋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人類仰望星辰滿天的目光與西方哲學大師康德Kant Emmanuel 所論及的目光是相同的。這也是所要談論的主要內容。眼睛所見的外在世界引發人們向內反求自心。誠如康德的名著實踐理性批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話所指出的﹕「外在的星空與存在我內心的道德法則」,他解釋道﹕「讓我的心靈(Gemüt)充滿了崇敬以及源源不絕、日益滋長的仰慕之心」。而當可見物自視線範圍消失後,眼睛的中繼站耳朵就在不遠處。

他一生寫作勤奮,共完成了五十三本著作,其中的代表作為《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三本書。他表示,批判純粹理性的目的,在解決形上學中「可能」或「不可能」的問題,以劃出理性的範疇。這些書都是寫給專家看的,一般人不易讀懂。

寧為追求真理孤獨一生

康德治學嚴謹,影響深遠。以《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為例,他前後修改了十年才定稿。在他之後的一些著名的哲學家,諸如黑格爾、謝林、詹姆士、叔本華、尼采、柏格森等人,或多或少均受其學說的影響。

他是個獨身主義者,終身未娶。他認為,婚姻會妨礙他追求真理,而且一個人一旦結了婚,就會不擇手段地拚命賺錢。康德不願為了結婚而拚命賺錢,寧願為了追求真理而孤獨一生。

康德雖然體質瘦弱,可是生活規律,因此活到了八十歲。

他每天的作息很有規律,早上五點鐘起床,三餐定時定量,固定的寫作時間,下午三點半散步,晚上十點鐘就寢,數十年如一日。此種機械化的生活,看起來呆板而可笑,卻使得體弱的康德健康而有效率。他說:「嚴守規律的生活,使我不曾生過病,也從不曾為健康擔過心。」

康德出生於德國的哥尼斯堡(Konigsberg),並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四十一年,畢生沒離開過鄉一步。他從沒看過山,也沒見過海,可是談起各地的山川風景與風土人情遊記以及地理書籍等資料,才產生了生動的效果。

康德與美學

康德崇高理念定義下的天空就像「我們眼前的巨大穹蒼,無所不包」。因此它並不是一種理性符號對事物的應用,而是視覺感官的作用。

美學判斷代表的是一種感性與知性的獨特結合。誠如康德推論中所指出的,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是一種模式論的新形式。而所謂的「圖式」就是此統一的運作者。然而在此統一中組成份子間的差異並不因此被解除。康德曾長篇論述美的課題。既然美學判斷與邏輯判斷的不同在缺乏可以用以定義物的屬性的概念,我們就應該從他們彼此的關係著手。因此彼此的協調性是一切判斷所不可或缺的。例如想像力屬於「直覺」和它的不同成份的組合;理解力則為統一的元素。這般考量雖然相當「主觀」,但此一主體性卻是與世界建立關係的能力。

一、美與崇高的差異

美學判斷的兩大標準中,無論是「無目的性的目的」或是美學判斷的模式論,都直接與美有關。相反地,仰望天空,與心相連的目光卻直屬「崇高」層次。將天空解釋為如「我們所見,也就是像一個包容一切的浩瀚穹蒼」,已明確地指出崇高的主題。自從人類將目光投向星空,宇宙就像人類所在空間裏的一個非常遼闊的限制。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人們就同你我一般,已不再認為此一界限便是包容者,包容一切﹐在此之外不再有宇宙。相反地正因宇宙超出一切可呈現的限制之外。所以包容一切。這就是崇高的定義。它主要是建立在圖式化想像力的失敗中,不斷地被呈現在它面前的事物所「超越」(字面上意義)。天的崇高性充份表現了崇高的最初形式,即所謂的「數理的」崇高,與超越所有標準的事物相關聯。第二種層次形式稱為「力學的」崇高。其表現形式就如暴風雨一般,始終讓人感受到一種具毀滅性的力量。

二、天才與美學理念

在此我們將繼續以美的判斷中,明確概念的缺乏為主要思想脈絡。藝術作品是一項產品,需要某種規則。然而這項規則既不具備任何功能效益,也無「完成」的意義。兩者所代表的都是概念性的定義。康德與其當代人一樣,把規則歸於天才。而天才指的是「自然賦予藝術規則的才能」。由於它的存在對藝術家而言是與生具來的,也就是「天才」一詞所表達的意義。換句話說,並非後天獲得的規則。儘管如此我們仍須注意,絕不可將它和後天學得的技藝相等同。這也是品味所拒絕的,因為品味會維護官能的自由行動。結果可能造成藝術作品創作的原動力,

美學理念的產生。關於美學理念,康德以人的第四官能, 精神(Geist)為論據。

事實上「美學理念」是個矛盾詞語,代表的是「想像力的表現」。然而它就像「『理念』一詞的意含,『提供人許多思想的空間』」。概念規定的缺乏因此獲得了多重規定的價值。「精神」賦予「文字法則」以新生命,並以美的喜悅傳達言語所無法表達的事物。

令人驚訝的是,在將一切的美視為是美的理念的表現的同時,康德毫不遲疑地將「美學理念的表現」也用在自然美的本身。以「象徵符號」(亦可將它詮釋為美學理念詞語)為表達方式的自然美因此被視為一種用隱喻來說的「代碼語言」。這其中所牽涉的問題是相當重大的。因為實際上可溝通性是美學感覺獨具的特性,所以可作為它的定義。人類必須透過藝術才能賦予自然的美以聲音與臉孔。

三、美的標準與文化傳統

藝術倘若來自天才,那麼它將是無法被學習的。然而是否就應該放棄所有的「模式」?尤其必須排除長久以來人類品味教育所遵循的標準,古人或「古典」的作品?傳承可做兩種方式解釋。其一強調「模仿」;其二重「接續」。兩者的不同非常明顯。「模仿」代表複製內容,「接續」顯示的則是一項「步驟」。因此傳承自前人的並非就是既定的形式,而是來源以及不同的行為方式。

唯有懂得創造才是真正繼承傳統的人。然而缺乏新穎性的創造是無意義的創造。無論如何,康德也曾明確的指出,這種態度已超越了品味判斷的傳承。藝術在此卻獨具特殊地位。既然製造美的「安全方式」必須將所有與概念性規定相關的事物排除在外,那麼藝術就成了「接續」(異於模仿)步驟的最佳方式。

儘管「品味」必須放棄一切有必要證明的事物,但它本身其實也需要這些證明以證成不斷擴大我們的品味判斷力。從所提出的步驟中,我們不難看出康德式分析的菁華,也就是官能間既自由又規律的互動遊戲。我們只需將注意力集中在關係上,例如空間的運用、對比遊戲、色彩的濃淡與聲音的高低、節奏步調、對稱與否等,便可發掘這些官能的生命力。上列的種種「場合」並不足以含蓋所有的情狀。透過這些觀察,我的喜悅感觸會逐漸在我心中紮根。

康德美學的本意擬從概念知識中解放藝術的臣服地位,同時又不消除藝術與概念瞭解的關聯,故他有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的分別,而藝術之美的想像之自由遊戲的展現會與固定概念相關。康德又將天才和精神在美學意義中界定為「能提出審美觀念的能力」,仍然脫離不了概念的想法。

關鍵在從康德所討論的「品味」轉入「天才」時是否被崇高或卓越所影響,尤其在活動的崇高性質內所經驗的人性之超感覺內容。思索再三認為當天才的創作提昇吾人時,它始終與康德所稱之「超驗自由」相關。藝術創作之能使我們喜悅並提昇生活的藝術美感,清楚指出它能引出喜悅同時也能引出非喜悅。

真正的藝術創作並不會完全符合人的生活上某種裝飾性的需要,而具有它自己獨立的力量,此力量向我們挑戰;它不僅是取悅,而是讓我們停住以便讓它來取悅。事實上,每當我們採取藝術創造的觀點看這世界時,這世界會變得不同。

康德對崇高感的分析已過「品味」的立場,它的出現每當直覺無法捕捉「極大」或難探測和面對其「震憾」時,於是我們瞭解到超經驗性質的存在。當想像透過直覺藝術創作而提昇自己時,直覺到的「極大」與「震憾」力已不能由概念說出來。

康德認為審美經驗是由知識官感與一般知識的協調而成,在藝術創作上卻需要另一個特殊決定因素。那種協調既然不在概念上,故是一股內在直覺之流,如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所稱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其中藝術創作讓我們建立起一個世界觀。這是康德有關直覺概念發展的時間結構的討論。

康德以藝術作品提出許多崇高的體驗,如埃及的金字塔或羅馬的聖彼德大教堂。儘管過程中必須藉助旅行遊記,但是,對人文地理的愛好卻趨使他不斷的更新。而闡述崇高必須透過諸美學判斷模式論。由於崇高理念包含呈現形式(Darstellung),因此與模式論問題相關。只不過,崇高理念的呈現是一個美的高尚靈魂,而且是品味判斷的模式論的精神昇華。

與想像力合而為一的嘗試與理解規範並不相關。它所牽涉的實際上是理性的理念概念,進而造成合一的必然失敗。不過失敗卻立刻轉變成一切脫離表象的代表,也就是理性概念。其中就包括自由概念﹐其崇高的深奧一覽無遺。我們可以在康氏以崇高理念定義的情感中認識自由的過度性。例如勇氣不斷努力嘗試突破無法突破的目標,積極亦然,它就像猶太民族面對肖像禁忌所激發的超越性深淵。對康德而言,這是自由試驗,也是道德法則的條件。事實上我們又回到美學問題的核『心』。

且談康德逸事一二

一、他身材瘦弱,不過非常勇敢。

有一次,當他在哥尼斯堡的街上行走時,突然發現一個瘋狂的屠夫手舉利刃向他撲過來。勇敢的康德非但沒有驚慌地躲開,反而鎮靜地對屠夫喝道:「老兄,今天不是屠宰日,應該是明天才對!」

屠夫被他的喝斥聲鎮住,驚愕了一會兒,摸摸頭就走了。

二、沒有羅盤而航行的船隻

生活規律、治學嚴謹的康德,有時也會調侃別人。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老朋友。友人正跟一位風姿綽約的女子道別。

康德問道:「她是您的未婚妻嗎?」

友人答道:「是的,您對我的選擇感到驚訝嗎?」

康德笑道:「對您的選擇,我並不感到驚訝;不過,對她的選擇,我倒是頗為驚訝。」

康德雖然到五十七歲才成名,宛如老子說:「大器晚成。」不僅影響了整個十九世紀,甚至蔓延到二十世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影響深遠,被譽為近代的哲學大師。

梁任公說:「吾昔見日本哲學館,有所謂四聖祀典者,吾駭焉!稽其名,則一釋迦、二孔子、三蘇格拉底、四康德也,其比擬之果倫與否,吾不敢言,即其不倫,而康德在數千年學界中之位置,亦可想見矣!」可以想見康德在歷史上哲學思想之崇高地位。

康德將旅行視為拓展世界視野的基本形式。康德有一句名言:「沒有目標而生活的人,就像沒有羅盤而航行的船隻。」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