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简介与美学哲理初探

巫石吉
font print 人气: 29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7日讯】康德是十八世纪举世闻名的哲学家,为集“批判哲学”大成之第一人,他建立了一套研究哲学的新方法,使得哲学的领域愈来愈广阔。

“如果一个人要做哲学家,他先要作一个康德的门徒;如果一个人不懂康德,他还算是一个小孩子。”前面这四句话,是集西洋哲学史上两位哲学家杜兰与叔本华对康德所下的评语。他们都在歌颂康德在西洋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人类仰望星辰满天的目光与西方哲学大师康德Kant Emmanuel 所论及的目光是相同的。这也是所要谈论的主要内容。眼睛所见的外在世界引发人们向内反求自心。诚如康德的名着实践理性批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所指出的﹕“外在的星空与存在我内心的道德法则”,他解释道﹕“让我的心灵(Gemüt)充满了崇敬以及源源不绝、日益滋长的仰慕之心”。而当可见物自视线范围消失后,眼睛的中继站耳朵就在不远处。

他一生写作勤奋,共完成了五十三本著作,其中的代表作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本书。他表示,批判纯粹理性的目的,在解决形上学中“可能”或“不可能”的问题,以划出理性的范畴。这些书都是写给专家看的,一般人不易读懂。

宁为追求真理孤独一生

康德治学严谨,影响深远。以《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为例,他前后修改了十年才定稿。在他之后的一些著名的哲学家,诸如黑格尔、谢林、詹姆士、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或多或少均受其学说的影响。

他是个独身主义者,终身未娶。他认为,婚姻会妨碍他追求真理,而且一个人一旦结了婚,就会不择手段地拚命赚钱。康德不愿为了结婚而拚命赚钱,宁愿为了追求真理而孤独一生。

康德虽然体质瘦弱,可是生活规律,因此活到了八十岁。

他每天的作息很有规律,早上五点钟起床,三餐定时定量,固定的写作时间,下午三点半散步,晚上十点钟就寝,数十年如一日。此种机械化的生活,看起来呆板而可笑,却使得体弱的康德健康而有效率。他说:“严守规律的生活,使我不曾生过病,也从不曾为健康担过心。”

康德出生于德国的哥尼斯堡(Konigsberg),并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四十一年,毕生没离开过乡一步。他从没看过山,也没见过海,可是谈起各地的山川风景与风土人情游记以及地理书籍等资料,才产生了生动的效果。

康德与美学

康德崇高理念定义下的天空就像“我们眼前的巨大穹苍,无所不包”。因此它并不是一种理性符号对事物的应用,而是视觉感官的作用。

美学判断代表的是一种感性与知性的独特结合。诚如康德推论中所指出的,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是一种模式论的新形式。而所谓的“图式”就是此统一的运作者。然而在此统一中组成分子间的差异并不因此被解除。康德曾长篇论述美的课题。既然美学判断与逻辑判断的不同在缺乏可以用以定义物的属性的概念,我们就应该从他们彼此的关系着手。因此彼此的协调性是一切判断所不可或缺的。例如想像力属于“直觉”和它的不同成分的组合;理解力则为统一的元素。这般考量虽然相当“主观”,但此一主体性却是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能力。

一、美与崇高的差异

美学判断的两大标准中,无论是“无目的性的目的”或是美学判断的模式论,都直接与美有关。相反地,仰望天空,与心相连的目光却直属“崇高”层次。将天空解释为如“我们所见,也就是像一个包容一切的浩瀚穹苍”,已明确地指出崇高的主题。自从人类将目光投向星空,宇宙就像人类所在空间里的一个非常辽阔的限制。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人们就同你我一般,已不再认为此一界限便是包容者,包容一切﹐在此之外不再有宇宙。相反地正因宇宙超出一切可呈现的限制之外。所以包容一切。这就是崇高的定义。它主要是建立在图式化想像力的失败中,不断地被呈现在它面前的事物所“超越”(字面上意义)。天的崇高性充份表现了崇高的最初形式,即所谓的“数理的”崇高,与超越所有标准的事物相关联。第二种层次形式称为“力学的”崇高。其表现形式就如暴风雨一般,始终让人感受到一种具毁灭性的力量。

二、天才与美学理念

在此我们将继续以美的判断中,明确概念的缺乏为主要思想脉络。艺术作品是一项产品,需要某种规则。然而这项规则既不具备任何功能效益,也无“完成”的意义。两者所代表的都是概念性的定义。康德与其当代人一样,把规则归于天才。而天才指的是“自然赋予艺术规则的才能”。由于它的存在对艺术家而言是与生具来的,也就是“天才”一词所表达的意义。换句话说,并非后天获得的规则。尽管如此我们仍须注意,绝不可将它和后天学得的技艺相等同。这也是品味所拒绝的,因为品味会维护官能的自由行动。结果可能造成艺术作品创作的原动力,

美学理念的产生。关于美学理念,康德以人的第四官能, 精神(Geist)为论据。

事实上“美学理念”是个矛盾词语,代表的是“想像力的表现”。然而它就像“‘理念’一词的意含,‘提供人许多思想的空间’”。概念规定的缺乏因此获得了多重规定的价值。“精神”赋予“文字法则”以新生命,并以美的喜悦传达言语所无法表达的事物。

令人惊讶的是,在将一切的美视为是美的理念的表现的同时,康德毫不迟疑地将“美学理念的表现”也用在自然美的本身。以“象征符号”(亦可将它诠释为美学理念词语)为表达方式的自然美因此被视为一种用隐喻来说的“代码语言”。这其中所牵涉的问题是相当重大的。因为实际上可沟通性是美学感觉独具的特性,所以可作为它的定义。人类必须透过艺术才能赋予自然的美以声音与脸孔。

三、美的标准与文化传统

艺术倘若来自天才,那么它将是无法被学习的。然而是否就应该放弃所有的“模式”?尤其必须排除长久以来人类品味教育所遵循的标准,古人或“古典”的作品?传承可做两种方式解释。其一强调“模仿”;其二重“接续”。两者的不同非常明显。“模仿”代表复制内容,“接续”显示的则是一项“步骤”。因此传承自前人的并非就是既定的形式,而是来源以及不同的行为方式。

唯有懂得创造才是真正继承传统的人。然而缺乏新颖性的创造是无意义的创造。无论如何,康德也曾明确的指出,这种态度已超越了品味判断的传承。艺术在此却独具特殊地位。既然制造美的“安全方式”必须将所有与概念性规定相关的事物排除在外,那么艺术就成了“接续”(异于模仿)步骤的最佳方式。

尽管“品味”必须放弃一切有必要证明的事物,但它本身其实也需要这些证明以证成不断扩大我们的品味判断力。从所提出的步骤中,我们不难看出康德式分析的菁华,也就是官能间既自由又规律的互动游戏。我们只需将注意力集中在关系上,例如空间的运用、对比游戏、色彩的浓淡与声音的高低、节奏步调、对称与否等,便可发掘这些官能的生命力。上列的种种“场合”并不足以含盖所有的情状。透过这些观察,我的喜悦感触会逐渐在我心中扎根。

康德美学的本意拟从概念知识中解放艺术的臣服地位,同时又不消除艺术与概念了解的关联,故他有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分别,而艺术之美的想像之自由游戏的展现会与固定概念相关。康德又将天才和精神在美学意义中界定为“能提出审美观念的能力”,仍然脱离不了概念的想法。

关键在从康德所讨论的“品味”转入“天才”时是否被崇高或卓越所影响,尤其在活动的崇高性质内所经验的人性之超感觉内容。思索再三认为当天才的创作提升吾人时,它始终与康德所称之“超验自由”相关。艺术创作之能使我们喜悦并提升生活的艺术美感,清楚指出它能引出喜悦同时也能引出非喜悦。

真正的艺术创作并不会完全符合人的生活上某种装饰性的需要,而具有它自己独立的力量,此力量向我们挑战;它不仅是取悦,而是让我们停住以便让它来取悦。事实上,每当我们采取艺术创造的观点看这世界时,这世界会变得不同。

康德对崇高感的分析已过“品味”的立场,它的出现每当直觉无法捕捉“极大”或难探测和面对其“震憾”时,于是我们了解到超经验性质的存在。当想像透过直觉艺术创作而提升自己时,直觉到的“极大”与“震憾”力已不能由概念说出来。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由知识官感与一般知识的协调而成,在艺术创作上却需要另一个特殊决定因素。那种协调既然不在概念上,故是一股内在直觉之流,如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所称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其中艺术创作让我们建立起一个世界观。这是康德有关直觉概念发展的时间结构的讨论。

康德以艺术作品提出许多崇高的体验,如埃及的金字塔或罗马的圣彼德大教堂。尽管过程中必须借助旅行游记,但是,对人文地理的爱好却趋使他不断的更新。而阐述崇高必须透过诸美学判断模式论。由于崇高理念包含呈现形式(Darstellung),因此与模式论问题相关。只不过,崇高理念的呈现是一个美的高尚灵魂,而且是品味判断的模式论的精神升华。

与想像力合而为一的尝试与理解规范并不相关。它所牵涉的实际上是理性的理念概念,进而造成合一的必然失败。不过失败却立刻转变成一切脱离表象的代表,也就是理性概念。其中就包括自由概念﹐其崇高的深奥一览无遗。我们可以在康氏以崇高理念定义的情感中认识自由的过度性。例如勇气不断努力尝试突破无法突破的目标,积极亦然,它就像犹太民族面对肖像禁忌所激发的超越性深渊。对康德而言,这是自由试验,也是道德法则的条件。事实上我们又回到美学问题的核‘心’。

且谈康德逸事一二

一、他身材瘦弱,不过非常勇敢。

有一次,当他在哥尼斯堡的街上行走时,突然发现一个疯狂的屠夫手举利刃向他扑过来。勇敢的康德非但没有惊慌地躲开,反而镇静地对屠夫喝道:“老兄,今天不是屠宰日,应该是明天才对!”

屠夫被他的喝斥声镇住,惊愕了一会儿,摸摸头就走了。

二、没有罗盘而航行的船只

生活规律、治学严谨的康德,有时也会调侃别人。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老朋友。友人正跟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道别。

康德问道:“她是您的未婚妻吗?”

友人答道:“是的,您对我的选择感到惊讶吗?”

康德笑道:“对您的选择,我并不感到惊讶;不过,对她的选择,我倒是颇为惊讶。”

康德虽然到五十七岁才成名,宛如老子说:“大器晚成。”不仅影响了整个十九世纪,甚至蔓延到二十世纪,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影响深远,被誉为近代的哲学大师。

梁任公说:“吾昔见日本哲学馆,有所谓四圣祀典者,吾骇焉!稽其名,则一释迦、二孔子、三苏格拉底、四康德也,其比拟之果伦与否,吾不敢言,即其不伦,而康德在数千年学界中之位置,亦可想见矣!”可以想见康德在历史上哲学思想之崇高地位。

康德将旅行视为拓展世界视野的基本形式。康德有一句名言:“没有目标而生活的人,就像没有罗盘而航行的船只。”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