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徹底改變馬拉威鄉村生存發展權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11月12日報導】馬拉威系列報導(七)(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特稿)能相信嗎?台灣民眾捐出的一萬美元,徹底改變了遠在非洲馬拉威鄉村居民基本生存發展權,世界展望會台灣分會在馬拉威卡廷比若推動的社區發展計畫,不僅創造了一萬四千多名村民的福祉,台灣兩個字更成為慈善助人的代名詞。



沿著馬拉威中部城鎮恩科塔科塔 (Nkohtakota)來到齊帕蘭吉拉村 (Chipalanjira),外部景觀呈現出的是貧困、落後和蠻荒畫面,所看到的一切是如此的原始和簡樸,但深入英文原意為「恩澤」 (grace)的齊索默農民俱樂部 (Chisomo)後,赫然見到的是台灣的愛、台灣的情,在這片土地上發芽深耕。


世界展望會在卡廷比若(Katimbira) 社區認養的十三歲女童洛甫妮斯 (Loveness Kangoma),看到台灣來的「貴賓」前來探視,羞澀地從家中拿出台灣認養人呂美鳳寄給她的春節賀卡,低聲的說出「媽媽 (呂美鳳),我愛你」。


在社區內的其中一所龔德小學 (Kohnde PrimarySchool),校長龔德威 (Gondwe)一聽說台灣來的訪客要來,也集合學生高興的大喊「台灣、台灣」,因為要不是台灣幫當地村民建教室、捐書本、買文具和提供營養午餐,「窮得要被鬼抓去」的村民和兒童,根本不會有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

這只是發芽的一部分而已,對世代務農的卡廷比若社區村民來說,台灣的貢獻還不只這些,傳統腳踏抽水的灌溉方式,在世界展望會提供三十萬馬拉威幣 (約兩千三百美元)購買抽水馬達後,大幅增加了農田灌溉面積達八公頃,即使是乾季,全國已進入緊急糧荒狀態的馬拉威,當地村民也不用坐困愁城,村裡仍有足夠的玉米和甘薯可吃。

見證台灣和馬拉威情誼鞏固的卡廷比若醫療中心,院內掛著多幅路竹會曾經來此巡迴義診的照片,牆上也畫有中華民國和馬拉威的國旗,人員和設備遠遠比不上台灣鄉下一間小診所規模的醫療中心,在台灣的愛心協助下,每天可提供一百名門診病人的基本醫療服務。

卡廷比若社區發展計畫經理塔瓦尼 (Thawani)向記者表示,世界展望會台灣分會免費提供社區三十二公斤種子、六馬力的柴油抽水機和十三袋肥料等,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捐助,卻改變和增加了農民的玉米產量,讓村民可以在農地上深耕發展。

卡廷比若社區之一的齊帕蘭吉拉村酋長齊爾瓦(Crained Chirwa)也指出,小規模的灌溉系統卻是一項提升當地農作物產量的大型展示,讓村民們知道在收割季節將有足夠的糧食和金錢,「向饑荒說再見」。

塔瓦尼介紹卡廷比若社區生存和發展現況時表示,提升灌溉能力、興建醫療中心和資助小學,是比較大面向的成果,以呂美鳳認養的洛甫妮斯一家八口人來說,先後只付出約一百美元的捐助,卻大大改變了這家人的生計。

洛甫妮斯六十四歲的父親康哥瑪 (DicksonKangoma)說,如果不是世界展望會的捐助,謀生已大不易的他,可能無法提供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因為他們實在是太窮了。

用這一百美元,讓康哥瑪有錢買了一隻種羊,繁殖到十五頭羊後,他把其中的八隻賣掉,籌措到足夠的錢再去買糧食、衣服和其他耕作材料,現在洛甫妮斯一家人,不僅原先的茅草土磚房提升到紅磚房,全家老小的基本生計也都有了著落,洛甫妮斯和其他六名兄弟姊妹更可以快樂的去上學。



卡廷比若,對台灣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極其陌生也不會有人感興趣的地名,這裡所發生的一切,更不會激起台灣民眾廣大的迴響,但令人感動的是,這裡的一萬四千多名村民卻深深烙印在心中,始終心繫著一輩子也不可能造訪的台灣。

世界展望會台灣分會在馬拉威共認養二千五百名貧苦兒童或孤兒,其中被認養的一名女童洛甫妮斯的母親,把台灣來的訪客奉為上賓,獻上「豐盛的」玉米糰和煎魚待客。//中央社


臨別卡廷比若之際,洛甫妮斯全家人興致高昂的煎上數條魚和玉米糰,打算做為最誠摯的招待,塔瓦尼等酋長也動員散居各地的村民齊聚在醫療中心外圍廣場,以歡渡節慶的方式跳著傳統Mganga舞,並且以當地「五星級」的美食饕宴台灣訪客,村民們發自內心的感激,誰說台灣援外只是當「凱子」這種表面印象而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