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煥:中國人只有低工資的命?

童大煥

標籤:

【大紀元11月14日訊】在日前清華大學舉行的「中國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說,「我們確實要關心低收入者,但是也要考慮到企業的承受能力,如果工資提得太高,投資者把產業都轉移到工資更低的越南去了,這樣的話,我們打工者連工作的機會都沒有了。」(11月9日《北京晨報》)

他的話自然引來一番唾沫橫飛的口水討伐。但孤立地看,他的話確實有道理。資本長著一雙會飛的翅膀,睜著一雙惟利是圖的眼睛,哪裡的企業成本低,資本自然就往哪裡鑽。

不錯,長期以來,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官員眼中,廉價勞動力是最大、最好的投資環境。所以,工人的工資十幾年不見漲,國民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在一些官員眼裡,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低工資──高競爭力,三者之間裡儼然構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鏈條。

是我們換一個視角看企業成本,官員眼裡的低工資優勢也許就成了劣勢。
先從企業角度看,一些世界500強企業負責人曾多次在媒體上介紹,他們眼中的投資環境,依次為「配套能力、市場、政府服務、勞動力價格」。企業的總成本里,至少包括大量的行政成本,還包括政府腐敗的造成的成本。我國的行政成本全球最高,與此形影相隨的還有無所不在的管製造成的大量腐敗成本。這些行政成本和腐敗造成的成本降不下來,或者一些地方不願意把這方面的成本降下來,於是把成本轉嫁到工人頭上,這就形成了曠日持久的低工資現象。而且在實際談判過程中,都是地方政府和企業坐到桌面上,工人根本沒有自己的力量,於是只有處於被決定的命運。如果由工人集團和資方談判來決定政府的命運,情況會怎樣?肯定是將減少腐敗和降低行政成本作為最大、最好的投資環境。而後者正是國際慣例。

實際上,即使對資本、對企業而言,工人低工資也不是什麼好的投資環境。因為勞動力價格並不單指工人工資,還應把勞動生產率一起計入,綜合考慮。工人工資太低,勞動再生產的投入就低,勞動生產率也可能隨之下降,綜合考慮並不合算。另外,工人工資太低,市場也會萎縮,對於企業的長遠發展並不利。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跨國公司要「自己向自己開刀」搞起什麼社會責任標準,努力提高工人福利待遇和勞動條件。據悉,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福特公司走出低谷的訣竅就是大幅度提高員工工資,「讓福特員工都成為中產階級」的理念,為福特贏得了社會讚譽和市場讚譽,也為企業贏得了巨大利潤。

再從工人的角度看。李劍閣的話有一個前提:工人有工作總比沒工作強。事實絕對不是如此,至少中國的事實證明不是這樣的。在過去幾十年裡,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國民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稅收佔GDP比重逐年上升,這幾年政府稅收是國民工資總額的2至3倍。說明政府的權力和資本家的金錢已經出現「強強聯手」,普通勞動階層卻處於被相對剝奪狀態,而醫療、教育和住房改革此時卻借著GDP的高歌猛進狠掏百姓腰包。也就是說,打工者雖然有了工作,但拿著微薄的工資,其實際處境卻是比過去顯得更窮了!如果沒有這樣一種形式的「經濟增長」,哪怕沒有工作,他們的日子比今天還要好過些!

此外,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污染,由此導致的經濟和健康成本,也只能由當地百姓承擔。《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11月2日《被癌症籠罩的村莊》報導了企業污染導致全村人紛紛得癌症的故事:江蘇省鹽城市化工有限公司在當地建立的化工廠,對周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群眾生存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當地村民近三年上百人死於癌症,牲畜、雞、鵝、鴨死得不計其數,10畝魚塘絕收,8公里長的水面無一生物生存……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幾乎到處都找得到,政府和企業結成「統一聯盟」並沒有什麼奇怪。國家環保總局的一位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近年來,部分地方政府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污染企業已經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這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隱含優惠條件」中,就包括刻意放低環保門檻這一承諾。但由於目前我國環保體制的限制,很多地方政府與污染企業合謀的行為環保總局也只能感到無奈。

至此,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不能給民眾增加福利的「工作機會」和企業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只有害沒有利,長期以來謬種流傳的「低工資優勢」只是強勢話語不折不扣的謊言,它實際上沒有優勢只有劣勢,因為它降低了工人的福利和生活水準、破壞了市場也破壞了祖祖輩輩傳至今日的偉大的自然、祖國的大好河山!它不是利見當代的偉大事業,而是禍在千秋的「 歷史罪人」。

──轉自《新世紀》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童大煥: 沒有一個拆遷戶的官司贏過!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