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華:胡錦濤的「四不」絕不認真

林保華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3月7日訊】北京正在召開一年一度的「兩會」:人大和政協;人大是中共的表決機器,政協則是中共的統戰機構。這一次人大會議,江澤民將辭去最後一個軍委主席職務,從此他將「赤條條的無牽無掛」,胡錦濤也將甩掉最後背在身上的包袱,於是在兩岸政策上,迫不及待的提出四個「絕不」,以「胡四不」取代「江八點」。

「胡四不」這樣重要的政策性宣示,應該是在莊嚴的大會上宣佈。然而胡錦濤卻選擇在政協開幕第二天而人大還沒有開幕,去探望部分政協代表時,在小組會議上聽取他們意見後才發表這個講話,因此似乎不太正式而缺乏「權威」性,雖然這些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場合與講話。這樣匆匆拋出的講話,顯然是為通過反分裂法而來,事先統一思想,不想出現太多的雜音。

因為「胡四不」沒有提及以武力方式解決台海問題,被認為向臺灣表達了善意;但是它的「絕不」的強硬口氣,使他的善意大打折扣,何況這「四不」相互矛盾。除了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也不必太認真。胡錦濤的四個「絕不」是:第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第二,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第三,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第四,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絕不妥協。

第二條是「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臺灣對此應該表示基本歡迎。之所以是「基本」,指的是「和平」的方式;但是大部分臺灣人主張維持現狀,並不贊成統一。而即使是「和平」方式,因為充滿欺詐和權謀的「統戰」,也是臺灣人所討厭的。

第三條是「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胡錦濤說「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尊重他們、信賴他們、依靠他們」,那麼為何不尊重臺灣人民以民主的方式來決定自己的命運,而只有統一作為唯一的選項?這個尊重、信賴、依靠不是太虛偽了嗎?因為這個「寄希望」只是希望臺灣人民認同中國的專制制度,否則大可說寄希望臺灣人民幫助中國實現民主制度。

第一條的「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和第四條的「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絕不妥協」本來就是一個問題,不明白胡錦濤何以要搞分裂?是他不喜歡這兩條合併成為三條而與「三講」、「三個代表」之流混淆,還是只是為了加強「一個中國」與「反對台獨」的份量?然而這兩條和前面那兩條還是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到底以何為主?

既然永不放棄和平手段,那就是放棄武力手段了。那麼一旦臺灣制憲、正名,也就是中國所認為的「台獨」,或者即使不「台獨」,但是因為堅持中華民國旗號拒絕統一而一直維持「兩個中國」的局面,「一個中國」原則不是被動搖了嗎?它的不妥協不成了阿Q精神了嗎?

而被寄以希望的臺灣人民如果就是不肯統一而要「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北京又會如何的以和平方式「不動搖」、「不妥協」,只是口頭抗議嗎?

其實,對「胡四不」根本不必太認真,毛澤東時代是「解放臺灣」,華國鋒時代是「葉九條」,鄧小平是「一國兩制」,江澤民是「江八點」,胡錦濤來個「胡四不」,他們花招不斷在變,但萬變不離其「統」。而世界局勢也不斷發展變化,民主潮流浩浩蕩蕩,所以也不必相信甚麼「絕不」。還是阿扁的「四不」比胡錦濤現實,因為他只保證自己任內,胡錦濤的「四不」可以保證多久?中國近來的窮兵黷武,今年軍費還兩位數增加,能相信胡錦濤對和平的永不放棄嗎?如果不是美國、日本對反分裂法的反制,胡錦濤能表達「善意」嗎?臺灣人民別被騙才最重要。

──轉載自《新世紀》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林保華:股民也是專政對象
林保華:臺灣送舊迎新﹐總結教訓
林保華:趙紫陽逝世的各色反應
林保華:新年包機是中國統戰的勝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