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烹飪的飲食藝術——食品雕刻

陳永明

人氣 18
標籤:

【大紀元4月12日訊】食品雕刻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通過刀工技巧對食品原料進行雕刻切配,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各類娛人形象,將藝術賦于烹飪,為菜肴或宴席增輝添彩,令人賞心悅目,使美食享受和藝術享受兼得。當今世界廚藝精華之一的食雕,正由“看菜”即陳設觀賞型向欣賞食用型發展,但有些品种已經成為純供觀賞的工藝品。

菜肴從食用到審美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人類自發現火以后,才脫离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始用火飪食。最初人們采集食物,以飽腹為足,談不上什么色、香、味、形,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對菜肴有了審美的要求。

促使菜肴美化,首先是從烹飪容器美化開始的。在人們對餐具形式美有了要求的同時,也開始了對菜肴和面點美化裝飾的追求。

食雕源于先秦,盛于隋唐。到了明、清時期,江蘇重鎮揚州出現了瓜雕工藝,用料展到西瓜、冬瓜,后逐步加入蔬菜、果蔬,在原料上雕刻人物、花鳥、魚虫,刀法有浮雕、鏤雕、透明雕,內外交叉,相互套環,真是別開生面,奇妙無窮…. 當代食雕的發展,更是日新月异。經濟的繁榮,時代審美風格的變化,給食雕的創新提供了优越的條件。

食品雕刻离不開烹飪美學。烹飪美學是一門邊緣科學,它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合體,是精神文明与物質文明的結合體,也是實用价值和審美价值的結合體。烹飪學為烹飪美學提供了研究對象,烹飪美學又丰富和完善了烹飪學,二者相輔相成。研究它的目地,是提高烹飪技師的美學素質,培養更多的烹飪藝術家。 一個合格的烹飪藝術家必須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理論水平,和較深的藝術鑒賞能力。一些价格低廉的食用原料經過藝術家的精雕細刻,就成了藝術品,能充份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思想鏡界、審美情趣和施藝技巧,也能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時代風貌。

食雕如同繪畫。要創作一件好的作品,必須在主題、題才、風格、构圖、形象、意境、色彩等諸方面,都力求簡練、富有內涵和鮮明的個性。构圖是食雕造形的重要藝術手段。构圖的主要原則是:分賓主、有疏密、講虛實、有節奏,既有統一,又有變化。分賓主是构圖中最重要一的一環。一組食雕作品,如果以花為主,葉就是賓,必須突出主體,不能平分秋色。在食雕中,形象的好坏決定著作品的成敗。沒有形象,作品就無從談起。因此作品一定要真實,只有真實才會有感情,才會有神韻。當然藝術上的真實,不等于照像的真實。它是生活真實的再加工,要剪裁、要夸張、要立新意。

烹飪藝術有著很大的魅力。進步的人類社會不僅需要烹飪,[因它單純的的味美已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要求]并且會意識到烹飪藝術的重要性。這就需要烹飪工作者以實用為目地,設計制做出造型优美、逼真,色彩和諧悅目而又不失美味的飲食佳作,使人們既得到實用效果,又得到美的享受。@


作者簡介:陳永明,河南開封人。國家特級廚師。曾獲一九九七年中國烹飪協會中原區青年廚師比賽最佳創新獎及最佳廚藝獎,個人單項銀牌獎;一九九六年河南省中原杯冷拼烹飪大賽金牌獎。并先后在紐約曼哈頓大四川飯店和法拉盛人人小館等任主廚。(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推廣課程超高階  推出SSCI論文指導班
傳統澳洲烹飪
僑務委員會舉辦第一期海外華商台灣小吃研習班
「海外華商台灣小吃研習班」4月6日前報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