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歷史學者:二二八文件和口述歷史有出入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二十四日電)黃彰健等歷史學者今天指出,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不久,八百多位台灣同胞曾向美國遞交請願書,要求聯合國託管台灣直到台灣獨立為止,但這件事並未記載在相關文獻中;而二二八口述歷史增加「國軍以達姆彈對待民眾」的文字,也在凸顯台灣的悲情和國軍的殘暴,有操弄歷史的嫌疑。

由中央研究院院士黃彰健帶領的「二二八研究增補小組讀書會,今天在二二八紀念館,發表研讀(二二八)「口述歷史三」、「口述歷史四」和「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的最新研究成果。

黃彰健指出,一九四七年三月三日,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不久,八百多位台灣同胞連署向美國政府是出請願書;請願書中提及改革台灣最快的途徑是由聯合國託管,直到台灣獨立為止。但相關二二八文獻隻字未提。

中研院博士後研究人員吳銘能則指出,前述不同版本的二二八文獻,同樣的受訪人物和地點、地點,卻有不同的內容;例如,「口述歷史」中的「日據」時代到了「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都改成「日治」時代。他說,口述歷史文字的增刪與修改應有說明,但書中卻付之闕如。

另外,在「張萬作先生訪問紀錄」部分,「口述歷史」沒有提到屍體受傷的程度,但在「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中,描述卻極為傳神,而且還指出「國軍面對自己同胞居然使用這種子彈,實在是很不人道的行為」,凸顯國軍的殘暴。

民間史學工作者郭譽孚也指出,對照前述不同的版本,「欲彭孟緝繳械」刪成「彭孟緝以涂光明帶槍暗殺他為由」,有避重就輕的意圖。

除了文字,兩種版本的同一張照片也有不同的圖說。吳銘能指出,「口述歷史」中謝有用圖說相當中性,只說「謝有用先生出獄後與妻足枝合影留念」字眼,但到了「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中則成了「劫後餘生餘悸猶存謝有用與愛妻足枝合影」,意在強化台灣人的悲情。

八十七高齡的黃彰健說,歷史學者是一面鏡子,寫歷史時要忠實反映事實,而不是為某些人掩護;吳銘能雖然質疑前述文獻被「動了手腳」,但他強調,他們是本著學術道德和良知提出質疑,但也不是定論,歡迎各界討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