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壓力大 台灣百萬粉領腸躁症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大腸也會「憂鬱」嗎?調查發現,台灣女性幾乎每六人就有一人罹患大腸躁鬱症,患者因為大腸神經過度敏感,以致出現便秘、腹瀉或是兩者交替出現等症狀。半數患者曾因此請假,九成在工作中也會感到非常不適﹔但曾就醫者不到半數。

醫師表示,腸躁症是一種腸胃道功能障礙,合併飲食、運動以及用藥三合一治療才能達到最好功效,民眾若誤信偏方、濫用瀉藥,長期可能反倒讓腸道蠕動功能喪失。

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朱正心指出,大腸躁鬱症(或稱為腸躁症)是一種盛行率很高的疾病,估計台灣地區男女每十人就有一人受這些症狀所苦﹔其中又以壓力大的女性族群最多。

根據去年底一項針對台灣女性腸躁症調查研究顯示,受訪的一千兩百五十二名女性中,高達兩百名符合腸躁症的定義,其中超過五成屬於便秘型腸躁症﹔推估台灣超過百萬名女性排便不順暢。且高學歷(大學以上)、年輕(廿五到卅四歲)的職業女性,最常受此困擾。

朱正心表示,近年研究認為,腸躁症的成因與腸道神經到中樞神經間訊號傳遞出了問題有關,以致患者容易覺得腸胃不舒服、腸道痙攣。尤其是一些自我要求完美、情緒緊張的人,比較容易罹患大腸躁鬱症。患者經常覺得「反覆腹脹,便秘、肚子疼痛不適」、「沒有亂吃東西,肚子卻不時感到疼痛」、「尤其是壓力大或遇重大場合前,不時感到腹痛、腹脹」。

由於相關症狀不足以致命,該調查也發現台灣的女性腸躁症患者只有三分之一(36%)持續就醫,近半自行到藥局買藥,或是使用偏方治療。

對此,朱正心說,腸躁症雖然不足以致命,但卻可能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與工作表現,國外研究顯示,患者生活品質不如氣喘患者或是長期頭痛的人。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大腸躁鬱症目前已經有藥物可以治療﹔不過,目前還不建議使用在未成年患者身上。醫師建議,小朋友們如果有類似的腸胃道功能障礙,家長不妨從飲食調整下手,幫助孩子度過發作期。

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朱正心說,腸躁症的好發年齡以廿五歲到四十九歲居多,約占六成以上﹔青少年罹患比例相對較低。不過,年齡較小的腸躁症患者發作週期多半明顯與考試、學業壓力相關。有些孩子一遇到考試季節就便秘、脹氣、肚子痛,也有人一緊張就拉肚子。

由於目前用於治療便秘性大腸躁鬱症的藥物,使用於十八歲以下病患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評估尚未建立,因此如果發現家中小朋友一遇到考試就脹氣、便秘,建議家長除了讓孩子多喝水、多吃蔬菜之外,也要避免孩子一直坐在桌前K書,每卅分鐘就應該叫孩子休息、起來活動。

此外,甜食以及豆類食物,容易引起脹氣﹔而一些富含果膠類的水果像是草莓、奇異果、香蕉等,容易促進排便﹔番石榴等則相對容易便秘,家長在選用食材的時候,也不妨參考。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