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區最小魚種11mm 全球最小僅7.9mm

人氣 13
標籤:

【大紀元5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七日電)全球魚類學家不斷尋找最大或最小尺寸的魚種,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陳義雄發現大中華區最小,僅11mm的雙斑豹蝦虎魚;另外瑞士的淡水魚權威也將在第七屆印度太平洋魚類國際研討會中發表全球最小7.9mm的鯉科雌魚。

印度太平洋魚類國際研討會今天進行第二天議程,陳義雄表示,他在1996年 8月份和中國大陸蝦虎魚權威─上海水產大學教授伍漢霖一起研究海南蝦虎魚新種時,意外在海南島海域發現全中國地區最小的脊椎動物(淡水到海口)豹蝦虎魚新種,成魚最大僅11mm。

陳義雄指出,在1996年海南島海域的水面表層發現行動遲緩豹蝦虎魚,捕獲後經過長時間的比對查證和命名學的基本功夫之後,最近才確定是全中華區最小的豹蝦虎魚新種。

陳義雄說,這隻最小的豹蝦虎魚有著不一樣的特徵,一般豹蝦虎魚在胸鰭附近都是深色帶狀,但這隻雙斑豹蝦虎魚的鰭卻有獨特的雙斑,經過DNA分析之後發現,這隻小魚屬於原始性魚種,其他地區的蝦虎魚可能是從這個區域擴散演變出去的。

至於台灣的蝦虎魚種,陳義雄指出,1981年曾在墾丁海域捕獲成魚僅長10mm的小磨蝦虎魚,可惜這尾台灣最小的魚種標本在加拿大,台灣民眾暫時無緣見到;不過在2002年時在蘭嶼海域捕獲全長20mm的小磨蝦虎魚中的巨無霸。

可喜的是,瑞士的淡水魚權威Maurice Kottelat將在本週四的研討會中發表全球最小的鯉科魚類,那是一隻 7.9mm的鯉科魚種,不過由於這個發現將發表於專業期刊,因此學者不能先行說明,民眾也無法一窺究竟。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代主任邵廣昭指出,目前所知全球最小的魚種,不外乎是蝦虎魚科或是鯉科魚類,只是這兩種魚類不斷相互改寫全球最小魚類紀錄。

至於為何這種魚類愈演化愈小,邵廣昭指出,主要是吃得少、棲地也小,沒有人類願意吃這麼小的魚類,人類反而去撈捕大型魚類,等於將這兩種小魚的敵人控制在一定數量內,反而有助這兩種小魚的生長。

相關新聞
魚類生態專家陳義雄呼籲重視台灣特有種魚類
一老翁嗜吃淡水生魚片 引發外來種肝吸蟲寄生
華夏食苑的奇葩——荊楚魚席
中國的生態惡化:長江意味著什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