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故事:餘音繞樑 三日不絕

廖真珮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韓娥原為韓國人,因發生了天災,便離開家鄉,前往齊國。這一路上韓娥都靠唱歌來維生。

一天韓蛾來到了一家酒店準備投宿,但因身無分文,因此遭到店家主人的惡言相向。韓蛾受到老板的人身侮辱,非常的傷心難過,唱起了悲傷的曲調。韓蛾的歌聲如泣如訴的,使來往過路的人們聽了都覺得很心酸不忍。有的人忍不住跟着流下淚來,也有的人聽了之後,三天都沒進食。

當韓蛾要離開這裡時,當地的人們都請她流下不要走。韓蛾非常高興大家喜愛她的歌聲,也感謝眾人對她的同情,為了對他們表示謝意就又回來,為人們唱起較輕快歡樂的曲子。這次,不管男女老幼聽了她的歌聲無不歡欣鼓舞、手舞足蹈的。

當她到了齊國雍門時,已經幾天沒好好的吃一頓飯了,為了填飽肚子又再次展開她歌喉賣藝獻唱。路上行人聽到她美麗的歌聲,都送來了食物。第二天,韓蛾離開之後,人們好像都還聽到她的歌聲餘音縈繞在樑柱之間。到了第三天的時候,雍門一帶的人總覺得韓蛾還在唱歌,以為她沒有離開呢。從此以後,齊國雍門的人經常模仿韓蛾的歌聲,唱各種曲子來豐富平日的生活。

韓娥的歌聲直通人心靈深處而來,她可以使人聽了廢寢忘食、可以使人悲傷難過也可以使人快樂地手舞足蹈、忘記憂愁。因此,韓蛾被後來的人們認為是最有藝術魅力的歌唱家。現在人們熟悉的 「餘音繞樑 三日不絕」也正是來自於韓蛾的故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鄭國有一位叫師文的人離家找魯國的師襄子學習彈琴。

  • 孔子曾向師襄子學琴,一首曲子彈了許多天。師襄子有一天便說道 “行了,可以換一首新的了”。孔子說 “我只學會了音的彈奏,還沒有掌握好音樂的表現” 又繼續練習。
  • 東漢音樂家蔡邕有不同凡人的聽覺,讓人很欽佩。
  • 我國有一種樂器叫竽。戰國時齊宣王就非常喜歡聽竽的樂器聲,當時據說有二三百人的竽的大合奏。那時有個南郭先生,聽說去演奏竽這個樂器的薪水很優渥,就想混進去這個樂團。他終於千方百計的進入這個樂團,雖然實際上他不會吹,但在演奏時,他總是有模有樣的裝作很像是在吹奏似的。
  • 司馬相如,字長卿,漢城都人。司馬相如是漢代一位辭賦名家,在文學上有很高的聲譽,在音樂上也有相當的造詣,善於鼓琴。漢景帝時,他曾做過皇帝跟前的騎兵侍衛。
  • 秦王派遣使者告訴趙王,要和趙王在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王勢力強大,不想去參加這次的會面。廉頗和藺相如則說道: “王如果不去,則無異向秦王表示趙國的懦弱膽怯阿。”趙王聽了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前去澠池赴約,藺相如也陪從著。
  • 唐高祖李淵曾命祖孝孫製雅樂。而等到真正製定好這雅樂時,已經是太宗李世民當政了。
  • 話說呂布在袁紹麾下,幫袁紹打敗了張燕。呂因立功,態度開始也變得驕傲起來。袁紹也知道呂布的為人,為了防範他,開始跟他保持距離。呂布已經感到袁對他有防備之心,覺得在這裡已不可能有一番作為,便要求離去。
  • 歌仔戲是台灣地方色彩最為濃厚的一種傳統戲劇形式,可能起源於台灣的宜蘭,起初只是把小調套入劇情的方式,隨時隨地唱,這種野台戲就是所謂的《落地掃》。大約在民國十年前後,歌仔戲有了正式組班,做純職業性的表演。然而在抗戰期間,歌仔戲在台灣是被日本禁演的;但是歌仔戲以 《台灣歌劇》 《台灣新劇》的名義,繼續在百姓的生活之中發展…
  • 中國人都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的習慣。敬天敬祖可說是中華民族的固有信仰。像是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是祭祖掃墓。在農業社會的時候,一般人大多都會在廳堂上供奉祖先的牌位,神主牌上大多寫著顯考某某公或顯妣某某夫人等字。每到了歲令時節必定要祭祖,這是孝順祖先的傳統美德。而祭祖的人往往會把神主牌當作祖先的化身,認為祖先就在神主牌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