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故事: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廖真珮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韩娥原为韩国人,因发生了天灾,便离开家乡,前往齐国。这一路上韩娥都靠唱歌来维生。

一天韩蛾来到了一家酒店准备投宿,但因身无分文,因此遭到店家主人的恶言相向。韩蛾受到老板的人身侮辱,非常的伤心难过,唱起了悲伤的曲调。韩蛾的歌声如泣如诉的,使来往过路的人们听了都觉得很心酸不忍。有的人忍不住跟着流下泪来,也有的人听了之后,三天都没进食。

当韩蛾要离开这里时,当地的人们都请她流下不要走。韩蛾非常高兴大家喜爱她的歌声,也感谢众人对她的同情,为了对他们表示谢意就又回来,为人们唱起较轻快欢乐的曲子。这次,不管男女老幼听了她的歌声无不欢欣鼓舞、手舞足蹈的。

当她到了齐国雍门时,已经几天没好好的吃一顿饭了,为了填饱肚子又再次展开她歌喉卖艺献唱。路上行人听到她美丽的歌声,都送来了食物。第二天,韩蛾离开之后,人们好像都还听到她的歌声余音萦绕在梁柱之间。到了第三天的时候,雍门一带的人总觉得韩蛾还在唱歌,以为她没有离开呢。从此以后,齐国雍门的人经常模仿韩蛾的歌声,唱各种曲子来丰富平日的生活。

韩娥的歌声直通人心灵深处而来,她可以使人听了废寝忘食、可以使人悲伤难过也可以使人快乐地手舞足蹈、忘记忧愁。因此,韩蛾被后来的人们认为是最有艺术魅力的歌唱家。现在人们熟悉的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也正是来自于韩蛾的故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郑国有一位叫师文的人离家找鲁国的师襄子学习弹琴。

  • 孔子曾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弹了许多天。师襄子有一天便说道 “行了,可以换一首新的了”。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音的弹奏,还没有掌握好音乐的表现” 又继续练习。
  • 东汉音乐家蔡邕有不同凡人的听觉,让人很钦佩。
  • 我国有一种乐器叫竽。战国时齐宣王就非常喜欢听竽的乐器声,当时据说有二三百人的竽的大合奏。那时有个南郭先生,听说去演奏竽这个乐器的薪水很优渥,就想混进去这个乐团。他终于千方百计的进入这个乐团,虽然实际上他不会吹,但在演奏时,他总是有模有样的装作很像是在吹奏似的。
  • 司马相如,字长卿,汉城都人。司马相如是汉代一位辞赋名家,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声誉,在音乐上也有相当的造诣,善于鼓琴。汉景帝时,他曾做过皇帝跟前的骑兵侍卫。
  • 秦王派遣使者告诉赵王,要和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王势力强大,不想去参加这次的会面。廉颇和蔺相如则说道: “王如果不去,则无异向秦王表示赵国的懦弱胆怯阿。”赵王听了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前去渑池赴约,蔺相如也陪从着。
  • 唐高祖李渊曾命祖孝孙制雅乐。而等到真正制定好这雅乐时,已经是太宗李世民当政了。
  • 话说吕布在袁绍麾下,帮袁绍打败了张燕。吕因立功,态度开始也变得骄傲起来。袁绍也知道吕布的为人,为了防范他,开始跟他保持距离。吕布已经感到袁对他有防备之心,觉得在这里已不可能有一番作为,便要求离去。
  • 歌仔戏是台湾地方色彩最为浓厚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可能起源于台湾的宜兰,起初只是把小调套入剧情的方式,随时随地唱,这种野台戏就是所谓的《落地扫》。大约在民国十年前后,歌仔戏有了正式组班,做纯职业性的表演。然而在抗战期间,歌仔戏在台湾是被日本禁演的;但是歌仔戏以 《台湾歌剧》 《台湾新剧》的名义,继续在百姓的生活之中发展…
  • 中国人都有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习惯。敬天敬祖可说是中华民族的固有信仰。像是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是祭祖扫墓。在农业社会的时候,一般人大多都会在厅堂上供奉祖先的牌位,神主牌上大多写着显考某某公或显妣某某夫人等字。每到了岁令时节必定要祭祖,这是孝顺祖先的传统美德。而祭祖的人往往会把神主牌当作祖先的化身,认为祖先就在神主牌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