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不再相信獎項?第六代導演生不逢時

標籤:

【大紀元6月6日訊】(中華網6月4日報導)曾几何時,中國電影一朝海外影展獲獎,在國內市場頓時身价倍增。然而,如此良辰美景到了第六代導演那里卻已是海市蜃樓。國內觀眾對海外影展獲獎影片不再盲目追捧。國內各院線面對市場壓力也表現不一。

  尷尬的現狀背后是否隱藏一個尷尬的命題:市場不再相信獎項?

  從1995年引進大片進入內地、電影市場逐漸開放到2002年院線制成立,國內電影市場逐漸市場化,第六代沿著前輩足跡從海外影展殺回國內市場卻遇尷尬:2003年,婁燁的《紫蝴蝶》從戛納載譽歸來,卻在國內市場遭當頭棒喝,看片會媒體哄笑,章子怡紅顏一怒,而院線公司也紛紛打退堂鼓,減少拷貝數量。

  婁燁由此一蹶不振,而“蝴蝶效應”還在繼續:去年陸川的《可可西里》獲東京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但國內票房僅400多万,隨后,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雖奪得西班牙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銀貝殼獎,但今年上映后票房平平。顧長衛的《孔雀》國內票房口碑最好,但也只有800多万。最慘的是被人寄予厚望的賈樟柯,《世界》參加了威尼斯電影節,但國內剛上映就在許多城市慘遭下片,最終票房僅200多万。(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祈禱的應驗
王晶披露娛樂圈秘聞 男演員要紅至少等六年
海盜女殺手野獸 爭奪下半年韓國電影票房
全智賢70億韓元演《戴茜》 成韓國身價最高影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