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日本印象

小雨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7月8日訊】來日本已經多年了,時常能感受到我們中國人在許多方面與日本人的不同。眾所周知,日本派遣唐使、遣隋使到中國,學到了中國的文化,包括唐朝的制度,漢字,佛教,建筑,雕刻等等。至今在日本仍能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今天,日本公務員資格考試,時不常地要求考生把一段古漢語翻譯成日語。在文章中恰到好處的使用漢字,會給人一種有修養的感覺。

日本人對中華傳統文化非常尊重,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直覺得驕傲。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時常發生一些事,讓我們這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人汗顏。在黨文化熏陶之下,我們已經認識不到了。到了日本,看了日本人的禮儀文明,才猛然想起,那些本來是我們中國人具備的呀。

日本人的一個重要行為准則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這幾乎長在日本人的嘴上了。這與我們當今的中國人唯我獨尊的風格大不相同。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自由,但是不能給別人添麻煩。要是給別人添了麻煩,就要一再說對不起。而且在下一次見面的時候,還要再說上幾遍。前幾天,一位同胞打擾了日本人,這位友好的日本人一再告訴我們在日本要替別人著想,做錯事要道歉,否則在日本很難立足。可是我的這位朋友硬是堅持著一句道歉的話都沒說。

剛來日本的時候,碰到的第一個不習慣就是過馬路。日本居民區的許多小一點的馬路,有供行人過馬路的斑馬線,但是不設紅綠燈。按中國人的習慣,左顧右盼,確認沒有車過來,就可以過馬路了。所以,剛到日本也是這樣,看見車過來了,就在路邊等車過去。結果,車開到人行道附近就停下了。看到小車裡面的司機擺手,才意識到是讓自己先過。剛開始還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慢慢才發現,行人是優先的,而不是車。

在中國,開車的人,給領導開車的也好,自己買車的也好,反正總是優越於普通百姓的,自然沒必要在沒有信號燈的路口,微笑著等待行人先過。另外,日本沒有自行車道。自行車都是在人行道上面跑。遇到有老年人,或者一起走的一群人的時候,自行車差不多總是靜靜地跟在後面,直到前面的人發現後馬上讓開,才互相說對不起,然後,自行車才從後面騎過去。這種文明大概也有尊重弱者的概念在裡面吧。

我們家的瑞瑞在來日本的一個星期之後,就參加了日本小學一年級的入學典禮,成為小學生了。以後每年一度的運動會,學校都邀請家長參加。日本小學運動會不設個人獎勵,也沒有獎品。所有的學生等分成紅隊和白隊,班級多的,再加上一個黃隊。每個人的成績都計入到各隊的總分中去。60米、100米、200米跑等項目幾乎所有學生都參加。還有許多是大型的表演項目,如舞蹈,投球等。在整個運動會裡面充滿了孩子們的歡笑。也都想拿第一名,可那個榮譽是集體的,而且在運動會之後,又各自回到各自的班級,紅隊第一,還是白隊第一,都留在記憶中了。隻有兩個隊,敗了也拿個第二名,仍然可以享受到同學們的掌聲。瑞瑞說,失敗了,聽不到掌聲,心裡會難受的。

瑞瑞今年上中學了。中學除了正常教學之外,有許多課外體育活動小組,一般每個人都要選一個。因為瑞瑞有一點乒乓球基礎,就報名參加乒乓球小組了。幾天之後,瑞瑞回來說,已經改為羽毛球了。他解釋說,人多,就換了。我問他,報名的人多了的時候,是不是要比賽一次,水平不行的就得改成別的了。瑞瑞說,那多不公平,是以報名先後順序為准的。

看來我的腦子裡還是那種競爭的概念。可是,日本人不去培養孩子競爭,怎麼會創造出那麼發達的科技,成為經濟強國呢?我想起來,小學校的牆上醒目地寫著學校的三個教育目標︰做一個健康的孩子,做一個與別人友好相處的孩子,做一個愛思考的孩子。能與別人友好相處,即所謂“團隊精神”,是日本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吧。這大概也是以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座右銘的黨文化教育不出來的吧。

我本人是留學來日本的。在研究室裡,每周一次研究例會。每個學生一兩個月左右要匯報一次研究進展,日語稱為“發表”。自己先介紹,然後,有一名指定的同學評論,然後,其他同學提意見,建議等,最後有老師來總結。

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希望聽到表揚的話,希望別人肯定。所以總是拼命地維護自己的觀點,對別人的意見非常抵觸。這種表現,結果常常引來不理解的目光。後來逐漸發現,原來別人是好心,別人給我提意見,發表評論,是為了我的研究。比如,他們告訴你,應該去哪裡查找那些文獻,去拜訪哪個權威,哪個部分應該如何做,哪個部分的研究存在哪些問題,等等。認真聽大家的意見之後,發現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真是感謝不盡。可是就是這樣,爭爭斗斗的東西還是經常往外冒。看來,要清除這種毒素還不是一日之功啊。

前些天,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來日本出席名古屋萬國博覽會中國日的活動。約好了見小泉的,結果突然回國。被問到原因的時候,說是有國事,跟小泉要參拜靖國神社無關。可是回國之後,又暗示靖國神社問題是原因。結果弄得日本人普遍比較反感。吳儀真是“無儀”啊,可是許多國人叫好。也不能怪大家,都是黨文化教育的結果,都是犧牲品。@(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霍元甲》獲日本強援 中村獅童挑戰李連杰
新聞幕後╱抗戰定調終戰 盼勿陷對抗日本泥淖
竹炭電動車 用電省一半
美國人擔心中國老闆裁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