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未來科學與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登

畫與道 — 通過修煉上達化境(二)

楊明鍔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二)
年齡較宗炳小40歲的王微(415-453 A.D.),以易經思想(他的態度與詩人陶淵明類似,不講佛而講道)來掌握宇宙自然,他把自然視為一個道體。「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盡寸眸之明」,點明繪畫是研究身體、生命、宇宙的過程(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藝術表現其實是領悟道體後的一種表現。

王微在《敘畫》中主張「本乎形者融靈,而動變者心也」,《融》就是《容》,意思是山水畫包容神靈,而山水形勢變化萬千。畫家的心也相應是變化萬千。要是畫家不明道體的靈動,那所畫山水就是死的、無效的(敘畫:止靈亡見,故所託不動)。所以王微說:「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勢是易經思想的詞彙(靈動),就是空間變動能靈活掌握的意思。

王微他把山川作為載體,宇宙之道的規律藉山川而顯現,多樣的情境,帶給人類多樣的情懷。畫家以筆墨抒發蒼茫浩嘆:「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能彷彿之哉?披圖按牒,效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也」。繪畫作品如山海經,讓人探索宇宙幽深與廣大的空間,其實就是探索人類內在的「神」與「思」。畫可通神(豈獨運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王微的思想與易經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思想一致,那就是身體與宇宙相呼應。因而「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所託的內涵甚大。超出感官所知。身心嚮往自然,走近一棵樹、在綠林、白水間散步,感染宇宙激揚的脈動(此畫之情也)。至於秋雲春風,大自然四季變化帶給人的振動,郭熙的林泉高致說得更細膩,這裡暫時打住。

王維《輞川圖》

宗炳與王微,都將山水畫視為宇宙的縮影,一個當作『法身』,一個當作『道體』。山水畫是崇高嚮往的國度,唯有畫家是個修煉人,才畫得出暢神或融靈的國度(意境)。不單是畫家,此後興起更多幽人隱士,都支持這樣的國度(例如王維的輞川圖與輞川別墅)。人從社會走入自然,多了自然這個空間,胸中豁達、豁然開朗,並且形成人生的一股清流,起著淨化人生的作用。山水畫提供一個高於常人的立場,使人實際見到內在昇華的那種意境。山水畫經歷很長一個時期,都要求畫家處在修煉的狀態(南史王微傳:說王微「善屬文、能書畫,兼解音律、醫方、陰陽術數」,「素無宦情」,「足不履地,終日端坐,床席皆生塵埃,唯當坐處獨淨」),胸中包羅萬有,與宇宙源頭緊密相連。山水畫走下坡後,忘了這個初衷,偏重筆墨技術性或文學性的概念,重形與情,忽略了宇宙之道。但是在唐宋的山水畫裏,畫家講究修煉,山水確實充滿神思,氣象萬千。@*(待續)

注釋:
註1.宗炳是慧遠的士俗弟子, 因仰慕欽敬而與慧遠遊,他入廬山追隨慧遠,終生不離乃師,慧遠死後,為他立碑誌銘者亦是宗炳。 宗炳善琴樂、好遊山水,屬於藝術氣質的人物,但事師至終,可見其信奉之忠誠,宗炳在劉宋時參加了一場形神論爭,著有《明佛論》;也繼承了慧遠「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詳見林朝成「六朝佛家美學–以宗炳暢神說為中心的研究」,國際佛學中心第二期(1992.12出版)靈鷲山出版社出版,頁180-200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時的環境,人們都明白:人可以藉某種方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管是市井小民或文人雅士,都普遍存在這樣的想法,我們的藝術家就是在這樣的土壤開出這樣的花朵。
  • 人的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為什麼能達到這麼寬廣的心胸?並不是我要多大,就有多大,而是通過修煉做到。因為人有那麼高的層次,人才有那麼大的容量。「層次越高,微觀下看到的就越大」(轉法輪第八講,361頁)。
  • 宗炳、王微、荊浩、郭熙都是畫家,在中國歷史上他們主導了山水畫的發展,而他們的文章寫的都是透過本身繪畫創作的實踐而領悟的實情,有別於文人用理論化的文字或感覺的文字所寫的一些畫論(其實隔閡很大)。文人寫的都是給畫家打分數、分等級(如神、妙、能、逸)的事。《宣和畫譜》是站在畫家的立場寫作的一本書,也是難能可貴的一本書,所以本文也引用到。本文就是從這些資料說明畫家創作與修煉的關係。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展覽以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為題,引領觀眾從物件反映出來的人情物趣,走進文學、藝術交織的美學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貴族世家的榮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 知名藝術史家、書畫鑑定家傅申教授於16日辭世,為緬懷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將於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書畫題跋紀念展」的繪畫篇,之後於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書法篇,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好時節,故宮北部院區推出第二季「國寶聚焦」等珍品,邀請民眾品味書畫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時光。
  •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離,舉凡君臣、師生、親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現空間。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12月30日起以「情為何物」為題展出26(組)件書畫,呈現人世間不同情感的面貌。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正在展出「愛硯成痴」特展,一百多件硯石各具風格,件件值值細細品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