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增資遇阻:突顯中印仍缺乏互信

標籤:

【大紀元8月24日訊】(亞洲時報記者Siddharth Srivastava8月24日撰文)新德里—儘管中印關係持續改善,但兩國間一些根深蒂固的猜疑卻揮之不去。這從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最近在印度投資遇阻可見一斑。華為提議對其印度子公司增資6000萬美元,但印度政府就此提出幾個棘手問題,使得華為的國際化進程受挫。

今年3月,華為向印度政府外商投資促進局(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 Board)申請投資開設一間生產電信設備的工廠。如果申請獲批,華為就可以直接參與當地的電信工程項目,包括安裝、維修和培訓工作。華為是中國第六大電子公司,2004年的總收入為56億美元。它是中國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之一。

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國防部表示,雖然說不清華為會對印度安全具體構成什麼威脅,但“中國公司的活動對總體安全是一種隱患……實際上在高科技領域是防不勝防的”。

印度負責搜集國際情報的機構-調查分析局(Research and Analysis Wing)指出,“華為公司一直負責中國駐新德里大使館的所有故障排除工作。鑒於中國對網路戰爭的重視,向中國公司開放我們的戰略電信網路存在風險。”印度外交部說,華為過去有一些“負面記錄”,“該公司與中國軍事和情報機構有聯繫,而後者曾在伊拉克和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從事秘密活動,而且與巴基斯坦軍隊關係密切”。考慮到這些,印度安全機構對該公司有所保留。

然而,華為負責人說:“我們沒有從政府那裏收到任何有關安全問題的資訊,我們不知道(有任何安全問題)。過去幾年裏,我們給印度提供了超過4.5億美元的電信設備。”華為表示,有關該公司在印度的活動違反安全法的報告純屬無稽之談,並確信印度政府會批准建廠。

該公司與印度政府的公開講話完全不同於雙方的秘密會談。現在把華為增資受阻與中海石油(CNOOC)並購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尤尼科(Unocal)的失敗行動相提並論,可能為時過早,不過,兩件事確實有相似之處。中海石油本月取消對尤尼科能源資產的收購行動,原因是美國存在強烈的政治干擾因素。

中海石油在退出競標行動之後發表聲明說,“這種政治環境使得我們很難正確地評估中標的可能性,導致出現一種不可知的局面,這對我們的收購能力帶來不能承受的危險。” 尤尼科股東之後同意讓美國第二大石油和天然氣公司-雪佛龍(Chevron)收購。

據接受《亞洲時報在線》採訪的一名印度高級情報官員透露,“中國以及中國人在印度的活動繼續受到嚴密監視。上級指示要繼續監視。”有人以為,既然中印已把有關邊境重劃的問題擱置一邊,兩國自然能解決這些瑣碎問題。但情況顯然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

去年大約有30萬人來往於印度和中國之間,不過其中有25萬印度人前往中國,只有5萬中國人到印度。到印度做生意的中國商人抱怨說,簽證有效期只有3個月,而且印度政府至少要花3個月時間批准新簽證。據報道,作為在印度活動的主要跨國公司,中國鋼鐵公司今年只有兩名官員成功獲得簽證。華為表示,它去年8月為6名員工申請簽證,不過至今也沒有從印度當局得到答覆。

相比而言,中國在4個工作日內就能為印度人辦好簽證,很多情況下1天內就完成。中國駐新德里和孟買領事館僅2004年就向印度人發放了7萬個商務和旅遊簽證。簽證數量較前年增長近50%。華為的一名主管說,“我們的工作因簽證困難嚴重受阻。我們每3個月就必須回去中國一趟。這大大增加了公司的運作成本。”

中國大使館幾名官員表示,印度故意推遲向中國公民發放簽證,這是因為印度官僚機構存在針對中國人的不成文規矩或偏見,而與印度政府一貫的拖遝作風和繁文縟節無關。印度的這種簽證政策使得中國人很難在印度開設銀行帳號或獲得駕駛證。

這種猜忌源自1962-63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兩國的政治體制截然不同。就地緣戰略而言,中印兩國總是互相懷疑:印度一直對中巴密切關係耿耿於懷;而中國則十分警惕持續升溫的印美關係。許多觀察家認為印美關係不斷加強是為了遏制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有人認為,美國最近與印度達成核交易,由此可以看出華盛頓對該地區的意圖。

此外,文化和語言障礙也不容忽視。一名前往印度的巴基斯坦商人告訴筆者,印度人與巴基斯坦人做生意完全不同於印度人與中國人打交道。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聯繫很緊密。問題在於政治層面,原因是兩國領導人受到喀什米爾和恐怖主義等這些棘手問題的限制。就中印關係而言,兩國高層都有發展商業關係的政治意願,不過由於文化障礙,兩國人民之間的私人聯繫仍然淡漠。其他交流,包括商業和官僚機構的聯繫也反映了這種情況。

為中國、日本、南韓以及其他東南亞公司工作的印度管理人員和工人說,與歐洲和美國公司相比,上述國家的管理方式嚴格得多。歐美公司的管理制度相對更鬆弛。最近,古爾岡(Gurgaon)本田公司(Honda)雇員對日本管理方式提出抗議,其中一個原因是工作時間長以及紀律嚴格,印度人對此很不適應。

這並不是要否定中印關係的發展。兩國現在每月的貿易額已突破10億美元,而10年前雙方一年的貿易總額也就這麼多。印度最大的軟體公司已在中國建立基地;對中國產品來說,印度是個蒸蒸日上的市場。與此同時,兩國正打算攜手進軍國際石油市場。由於印度正積極推行自己的“東望”政策,高官們的高調訪問和會晤乃正常現象。

中印兩國努力把在邊界問題上產生的意見分歧擱置一邊。中國承認錫金(Sikkim)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印度也停止在西藏問題上找中國的麻煩。兩國都致力於雙方的商業合作。雖然中日政治關係惡化,但兩國的貿易往來昌盛,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顯然印度與中國之間的商業關係尚未達到那種程度。(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花東基地機密隨便看
日本東北名祭精華版
何美玥:新次長由政院安排  目前尚未接獲指示
化解兩國僵局  利比亞領袖格達費邀請布什訪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