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欲買澳鈾礦 坎培拉左右為難

人氣 10
標籤: ,

【大紀元9月30日訊】(亞洲時報 Alan Boyd撰文) 冷戰期間,澳大利亞雖未開採其儲藏量世界第一的鈾礦資源,深埋於低下的鈾礦向世人訴說著核擴散的危險。鈾,既是核武器的主要原料,也是核電站的燃料。

如今,鈾產量佔全球21%的澳大利亞正面臨著一場爭論—如何進一步開發、利用其豐富的鈾礦資源。若該國鈾市場向所有消費國開放的話,鈾產量的很大一部分將流向冷戰期間與澳大利亞站在對立陣營的國家,特別是中國。

澳大利亞希望解除實施多年的限制鈾礦禁令,大力推廣使用核能,取代化石燃料(煤、石油),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令人倍感意外的是,政府此舉得到了澳大利亞工會組織(Australian Workers Union)的強烈支持。要知道,該組織屬於一個長期以來反對澳洲出口鈾礦的運動。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鈾礦資源國,佔有全球全部鈾礦資源的比率為40%;其鈾礦資源主要分佈在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和北領地地區。僅僅是南澳大利亞州的Sprawling Roxy Downs就佔已探明儲量的三分之一。由於工黨政府1984年同行業聯盟簽署嚴厲禁止鈾出口的協定,僅有兩個鈾礦在運營,但依然佔據世界產量的兩成多。

澳大利亞雖然擁有豐富的鈾儲量,但幾乎完全依賴煤炭提供能源。這也是因為當年工黨政府與環保人士達成了一項旨在防止核污染的協定。澳大利亞是個非核國家,其國內唯一的一座核反應爐位於悉尼附近,只是用來進行研究、生產治療癌症的放射性藥物以及工業用放射性同位素。

但這種局面就要改變。澳大利亞工會組織(Australian Workers Union)呼籲昆士蘭州的工黨政府取消鈾礦出口禁令。昆士蘭州和西澳大利亞州一直以來都全面禁止開採鈾。

工會主席比爾·陸德維格(Bill Ludwig)說:「我希望雙方能進行有實際意義的,而非情緒化的爭論。只要負責任地使用核能,雙方在此方面沒有異議。」

在最新的科學報告影響下,工會更堅定了其立場。該研究稱,核能是澳大利亞擺脫傳統燃料,滿足未來能源需求的唯一理想替代能源。該說法甚至得到了總理霍華德(John Howard)的認同。今年6月,他表示相信澳洲有能力開展一次有關核能源使用的辯論。霍華德說,「這個國家擁有大量的鈾。如果我們不給予大眾辯論有關利用核能源問題的機會,卻又在安全設施齊全的情況下大量出口鈾,會令許多人感到很矛盾。」不過,仍有人懷疑總理在全球變暖問題上的誠意。

在發達國家中,僅有澳大利亞同美國拒絕簽署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 (Kyoto Treaty);它們都以不符合其國家利益為由對此加以拒絕,並稱「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日本和南韓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印度和中國因其發展中國家地位而不受該公約的約束。

今年7月28日,澳大利亞、中國、美國、印度、南韓和日本在東盟與對話國會議上發表了《亞太清潔發展與氣候新夥伴計畫意向聲明》,旨在促進國際能源合作並應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問題。這幾個國家「製造」的溫室氣體,佔世界總排放量的一半還多。聲明敦促中國和印度開始轉向使用包括核能在內的清潔能源。

目前,中國仍非常依賴嚴重污染環境的煤炭資源,核電僅佔其年總發電量的2.2%。中國共有6座核電站,9台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另有2個機組在建,並計畫在2020年前再建設27 座核電站。中國核工業集團(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今年7月宣佈,到2020年中國核電投產裝機容量將達4,000萬千瓦,比現在增加300%以上,核電約佔全國裝機總容量的 4%,核發電量佔全國發電量的6%。

同樣,依賴傳統不可再生能源的印度也計畫重點發展核能。已建成18個核電機組,發電量佔全國總發電量的2.8%,另有32個核電機組在建或在籌劃中。

長期以來,中國都希望能說服澳大利亞取消對其實施的鈾出口限制。澳大利亞外交部長亞力山大·唐納(Alexander Downer)去年8月訪問北京時,中國官員就向他表達了從澳大利亞購買鈾原料的意向。唐納當時表示,只有在達成一項令澳大利亞方面滿意的核安全保障協議後,向中國出口鈾原料才會成為可能。唐納今年8月9日發表聲明表示,中澳雙方已經開始就澳對華出售鈾進行磋商。另有多間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的鈾礦資源非常感興趣,期望直接入股,以確保中國的核工業得到長期原料供給。

澳大利亞已經在向28國家(地區)出口鈾,這包括美國、西歐、日本和南韓。以往,西歐和美國將大部分鈾用於製造核武器。

反對擴大鈾出口的最明顯理由就是安全問題:若中國、印度等國家把這些原材料用於軍事目的,澳大利亞很可能會攪入台海衝突、喀什米爾爭端等問題中。

澳大利亞鈾原料出口的最基本的一個條件是,確保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鈾原料必須用於和平用途,不能用來生產武器,出口協定中都附帶有核查機制的條款,以確保有效的核查。目前出口的「黃餅」(核反應燃料重鈾酸銨或重鈾酸鈉的俗稱)僅用於發電、科研、醫學目的,而且僅僅出口給簽署了聯合國《核不擴散條約》的國家。從這一點來講,印度和巴基斯坦條件不符合,因為它們都還不是該條約的簽約國。

核不擴散國家銷售、運輸核材料都會受到國際機構監督,以防被第三國用來製造核武器。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更受到國際機構的額外「關照」。

出口的鈾決不允許運往第三國,再處理、或者濃縮後鈾-235也不允許超過20%。(超過20%,鈾就足以完成武器級的核裂變)加拿大和美國等核生產國也有著相似的出口規範。

雖然有著一整套的統計系統監督著從鈾礦石被開採到至其作為核廢料被處理和儲藏的整個過程,但實際上,由於核材料之間沒有顯著特徵可以區分,很難確保其不被轉移。

監督核不擴散國家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卻沒有執法能力,完全依賴外交、政治和經濟手段來行事。在對北韓、伊拉克和伊朗的調查過程中,該機構已經頗感無奈。由於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向中國出口鈾也是遲早的事。

在對華談判正式開始前,澳洲政府還必須先說服選民,特別是鈾礦和煤礦資源較豐富的昆士蘭州和西澳大利亞州,使他們相信中國企業入股不會對國家利益造成威脅。澳洲鈾礦已有歐洲和北美企業參與經營。

這兩個地區已經從煤炭出口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但擔心鈾礦開採解禁,其煤炭出口會受影響。因為一旦禁令取消,如今從這兩個地區進口煤炭的國家同時也將成為澳洲的鈾礦進口大戶,而沒有煤炭資源可鈾更豐富的南澳大利亞州和北領地地區會成為更大贏家。坎培拉遲遲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就是考慮到一個難題:簽署雖然可以加大鈾礦石出口,但無疑會導致煤炭出口貿易萎縮。

若等充分諮詢民意後坎培拉再做定奪恐怕為時已晚,澳大利亞的鈾礦很可能會因增產不及時而失去大好機會。即使澳大利亞不向中國出售鈾,其他國家如鈾礦資源儲量分別排世界二、三、四位的哈薩克斯坦(20%)、加拿大(18%)和南非(8%)都會迎頭而上。

在過去兩年裏,「黃餅」因庫存減少而價格上漲了200%,如今的產量僅能滿足各國能源部門一半的需求。這些庫存主要是從前蘇聯退役的核武器、迴圈利用的核材料中收集得到。

加拿大希望藉機吞噬了澳大利亞的市場份額,雖然澳大利亞出口商預計,無論有無限制,2010年產量都會增長兩倍。今年7月份,加拿大工業部長艾明信(David Emerson)在北京向記者表示,加中兩國可以在鈾燃料領域展開合作。

在政治氣候未明的情況下,澳洲國內外的礦業公司自然不敢貿然投資,除非澳大利亞能掃清國內的政治障礙,加強對鈾出口的監管。

「澳大利亞的鈾礦開採制度非常完善,鈾出口許可證管理異常嚴格。從事放射性資源開採,我們不僅對自己負責,更要對國際社會負責。澳大利亞也在扮演這樣的角色,」 Arafura Resources的負責人Alastair Stevens在該公司籌集150萬美元擴大勘探業務後表示。(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澳洲教授布里列頓出版新書 另類台灣遊記
澳洲各級政府領袖聚集坎培拉討論反恐
澳洲一項調查揭示四輪驅動車主真面目
印尼恐怖組織威脅仍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